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开始,地方志中出现大量的日食记录,其中全食、近全食记录对于现代天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明代此类记录共有270条,由于流传中的混淆,其中大半错误.现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为基础,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结果和原文的文字特征,对每一条记录进行考证和说明,试图恢复记录原貌,以便使其中宝贵的信息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32.
由于留存文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文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文学有关的记载摘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文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文资料辑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文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由于留存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学有关的记载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资料提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4.
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了61年来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积水成了"汪洋"。但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北海团城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  相似文献   
35.
广西这片英雄的土地素来豪杰并起、英才辈出,明代有抗倭巾帼瓦氏夫人,晚清有抗法勇士冯子材;近代有东兰革命武装早期领导人韦拔群,抗日名将李宗仁;和平年代有农民的好榜样韦江歌,人民的好检察官陈革。如今,先辈们曾经洒过热血、滴过汗水的神奇土地上又出现一位壮族楷模、八  相似文献   
36.
捷胜是粤东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汕尾市的新渔港;明初它就作为军事要塞纳入了国家海防体系。捷胜等卫所城的设立,对促进地方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卫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地方史料仔细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汕尾明代“捷胜所城”的尺寸、设立的时间、历史背景及作用,查明了明朝廷定名“捷胜”的时间:农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二十五日,指出“捷胜”一名寓有“捷报频传,保家卫国,抗‘倭’必胜”之义。  相似文献   
37.
《西部资源》2013,(2):67-67
银币,简而言之就是银质的钱币,在习惯金银锭与铜钱的中国,它明显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史籍中有关中国银币的最早记载是明朝,据明代诗人高启所著《天界玩月诗序》中云:"《元史》成,中书表进,诏赐纂修之士一十六人银币。"但明代银币颁行并不广泛,也没有实物佐证。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清代末期乃至民国是中国银币铸制与发行最为广泛的时期,  相似文献   
38.
李美娇  何凡能  杨帆  赵亮 《地理研究》2020,39(2):447-460
基于明代册载田亩、屯田和人口数据,以及相关赋役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史料,考察了明代册载田亩和屯田数据的合理性,辨识了导致明代册载数据失实的主要因素,重建了明代典型时点省域耕地面积。结果表明:① 册籍讹误、官民田和卫所屯田的分类统计及山、塘、湖、荡等非耕地的登册起科,是导致洪武和万历年间册载数据失实的主要原因。② 洪武年间河南和湖广册载田亩数据人均耕地面积畸高,其原因为“册籍讹误”,订正后的数值分别为41万今亩和18万今亩;该时期研究区阙载的屯田总额约为5620万今亩。③ 非耕地的登册起科主要出现在南方地区,且洪武和万历年间浙江、南直隶、江西、湖广等省的册载田土数据中非耕地占比分别为24.7%、23.3%、4.4%、3.7%和28.9%、16.2%、19.2%、11.6%。④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研究区耕地总量由49 550万今亩增至75 430万今亩;省域土地垦殖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南和山东两省垦殖率增量超过15个百分点,湖广和四川超过3个百分点,而其余各省增量低于1个百分点。区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重建,不仅是区域生态环境效应模拟的客观需求,也可为充实和完善全球数据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延安地区明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的277年中,延安地区共发生干旱灾害91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轻度干旱灾害发生17次,中等干旱灾害发生30次,大干旱灾害发生29次,特大干旱灾害发生15次,分别占到干旱灾害总数的18.7%、32.9%、31.9%和16.5%。大干旱灾害与特大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是明代延安地区干旱灾害的突出特点,指示明代总体为干旱气候期。延安明代干旱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368—1420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为公元1421—1520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第三阶段为公元1521—1617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四阶段为公元1618—1644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各等级干旱灾害特别是大与特大干旱灾害显著增加,指示第二、四阶段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明显减少。延安地区明代出现了2个极端干旱气候亚阶段,分别在1480—1499年和1626—1641年之间,当时年均降水量比现今少2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40.
明朝同名异地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同名异地问题十分普遍,在《明史·地理志》中存在大量的同名异地现象。这对于学术研究,尤其对明代人物籍贯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方克勤,字去矜,亍海人”,并没有标注是哪里的宁海,是宁海州还是宁海县都没有写清楚。就拿宁海为例,明朝时就有山东登州府宁海州和浙江台州府亍海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