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明代济南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恩菊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1,31(1):230-235
通过对明代济南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济南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 a间,济南地区共发生旱灾92次,平均每3 a发生1次。明代济南地区旱灾主要分为两个发生阶段: 1370—1460年代旱灾偏少期和147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济南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明代中后期旱灾呈较明显的波动变化特点。明代济南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①以三级大旱灾发生频次最多,为36次,平均每7.7 a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39%;②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25次和22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27%和24%;③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共9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10%。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有可能加重了本区旱灾的危害强度。  相似文献   
42.
《地图》2012,(3):23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难捉摸的朝代。《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以第一人称的笔法、以回忆录的形式,对十六位明朝皇帝和三位南明皇帝的人生,做了一个宏观勾勒。通过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刻画,向读者展现一幅明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地图》杂志品牌栏目,增补结集成书,文字量翻倍,插图丰富,另有精绘地图,大明江山、战役形势,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山西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霜雪低温灾害的等级、阶段、周期与成因。结果表明,明代山西共发生霜雪低温灾害114次,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22,66,26次。灾害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公元1368—1519年为第一阶段,频次较少,强度较弱,以轻、中度灾害为主;1520—1644年为第二阶段,频次较高,强度较大,以中度和重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显示,灾害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即2~3 a,9~14 a和45~55 a。明代山西在1531—1533年、1578—1588年、1591—1607年和1631—1642年共发生了4次寒冷气候事件。寒冷气候事件都发生在1520年之后,说明明代中晚期的气候比早期寒冷。  相似文献   
44.
西施古迹群     
《中国地名》2012,(1):27-27
1.苎萝山·红粉石苎萝山海拔127米,为会稽山余脉。在浣纱溪东岸,属苎萝乡。山上有红粉石,相传为西施妆罢将胭脂水泼于石上,日久积红;另说,西施告别故乡时,泣血所致。清初单隆周《苎萝山》诗:"石留红粉延朝旭,江带春纱绕绿芜。"  相似文献   
45.
东汛 《中国地名》2012,(4):29-30
祝允明(1460-1526)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相似文献   
46.
6月16日,"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中国诞生了真人版嫦娥——首位女性航天员。其实,从远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之梦"已做了几千年。不过,古代中国人通常把航天科技看作"成仙术",称航  相似文献   
47.
1593年刻印的《乾坤万国全图天下人物事迹》地图载有亚伯尔耕、加拿大的名字,没有亚墨利加,显示明代知道新大陆的地名比利玛窦制作的《坤舆万国全图》早9年。1570年的奥特里斯的世界地图说明欧洲还没有到过美洲西部。普兰修斯1590年和1594年的地图完善了欧洲人还没有到过美洲的西部和亚洲地理,比对中文的《坤舆万国全图》的准确性,唯一可能是西方采纳了来自中国的信息。其中最大可能是荷兰航海者林斯豪滕和他相熟的中国通在印度果阿的交流,果阿是郑和当年必经之地。1590年后,西方地图有了飞跃的发展,其后西方海洋霸权中心从葡萄牙转移到荷兰和英国。奥特里斯1570年的世界地图,普兰修斯1590年与1594年的世界地图,3种地图逐步改善了西方对新大陆和中国的认识,但是没有欧洲人测量的文献根据,应该是中国的世界地理知识传入西方。《乾坤万国全图天下人物事迹》《郑和航海图》与《坤舆万国全图》代表3种不同用途的地图,均为中国创绘。《坤舆万国全图》的原图是明代内府藏的世界地图,约1430年成图,远早于利玛窦和李之藻时代。明代中国人是世界地理大发现者,是现代地图学的先驱,地图学起码是中国独立创建的,不是来自西方。  相似文献   
48.
孙果清 《地图》2008,(3):98-99
明代朝廷规定每三年造送地图一次,制度十分严格,不得有误。各省下官员按章办事,绘制了不少省级地图集(册)。遗憾的是这类地图大部分已散佚,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据目前所知仅有《南直隶舆地图说》、《江西舆地图说》残本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49.
华南沿海明代自然灾害的时间序列分析I:R/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我国明代华南沿海276a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进行的R/S分析,揭示出自然灾害发生次数一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趋势性,表征其趋势性强度的指标赫期特指数H=0.9094(或0.868,如果不考虑最后一点s=245时的情况),远远大于0.5而接近于1,说明这种趋势性具有很强的持续性(persistence),这种持续性可能是由自然因素即当时的气修和构造背景决定的,而社会和经济因素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盐城地区东汉至明代古水井变化与海面波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考古界提供的盐城市建军中路东汉至明代古水井清理资料,从环境考古学角度探讨了盐城地区自东汉至明朝的海面变化规律。盐城市建军中路清理的这批古水井自东汉至明朝在时间序列上衔接清楚,井底高程的变化反映了海面波动情况。研究表明,盐城地区自东汉至明代海面变化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存在200年尺度的升降波动,期间有4次峰值和3次谷值:秦汉时期(2kaBP)、中唐(1.3kaBP)、南宋(0.9kaBP)和明代(0.4kaBP)为高海面;南北朝(1.6kaBP)、晚唐(1.1kaBP)和元代(0.5kaBP)为低海面,海面波动幅度在1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