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明代中篇文言小说与“才子佳人”的婚爱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唐宋传奇相比,明代中篇文言小说虽然从质量上来讲有不少都是粗制滥造之作,但它们却以其系列化制作形成了“才子佳人”之婚爱模式,折射出某些文化观念,对后世的情爱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73.
黄河经常改道,给中国带来肥沃的耕地,也带来灾难。历代黄河河道变迁反映在地图上,可以断定地图的成图年代。先秦至宋代,黄河基本在华北平原用不同河道进入渤海。自1194年开始,黄河夺淮,分两支,北入渤海,南注黄海。1580年治河后,黄河只有南支汇淮河入黄海,到1855年再恢复单支入渤海。黄河4次大改道的历史可以印证地图成图年代。《坤輿万国全图》上的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他们应该目击而未更正,证明两者均没有参加《坤輿万国全图》的测绘,地图存在远较二人时代为早。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黄河只表示南支入黄海,是1580年以后的材料,比1541年的《广舆图》资料更新。地图制作有勘探、测绘、拼合、制版、印刷、翻译等步骤。严格来说,地图最重要的创作者是勘探测绘者,其他的任务是后勤,翻译重绘更是省事。《中国新地图集》主要制作人不是卫匡国,实为中国历代省、县、乡分工测绘,明代统其成,已用经纬线,球形投影绘制。《坤輿万国全图》则是郑和等率领大航海的经验总结。卫、利、李等人只参与翻译,添加地名和序言。这两份外国保存的中国地图重现中国历史,证明郑和时代的大航海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近代地图学为中国原创,中国地图学西传才更接近史实。  相似文献   
74.
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明代自公元1369年到1644年的276年间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33%、40%、21%、6%.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共发生76次,平均每3.6年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洪水发生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明代陕南洪灾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369~1435年之间,为洪灾贫发阶段;第2阶段在1436~1550年之间,为洪灾多发阶段;第3阶段在1551~1644年之间,为洪灾较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形、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的277年中,延安地区共发生干旱灾害91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轻度干旱灾害发生17次,中等干旱灾害发生30次,大干旱灾害发生29次,特大干旱灾害发生15次,分别占到干旱灾害总数的18.7%、32.9%、31.9%和16.5%。大干旱灾害与特大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是明代延安地区干旱灾害的突出特点,指示明代总体为干旱气候期。延安明代干旱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368—1420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为公元1421—1520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第三阶段为公元1521—1617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四阶段为公元1618—1644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各等级干旱灾害特别是大与特大干旱灾害显著增加,指示第二、四阶段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明显减少。延安地区明代出现了2个极端干旱气候亚阶段,分别在1480—1499年和1626—1641年之间,当时年均降水量比现今少2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76.
《西部资源》2012,(3):40-41
雨量观测我国的雨量观测可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时代,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水文、气象记述,对雨量有小雨、大雨、急雨等定性描述。从南宋开始观测雨量后,至明代洪武年间至永乐及其后若干年仍在继续观测。清雍正二年(1724年)北京开始记录逐日天气和降雨、降雪起止时间、雨雪大小的定性描述,称《晴明风雨录》,直至光绪二十部人洪之上鹤当至现鹤巨  相似文献   
77.
一冰 《中国地名》2012,(4):27-28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明代书画家,"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  相似文献   
78.
郝玉华 《中国地名》2012,(10):52-53
灵谷寺是由一个寺庙建筑、国民革命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的称为灵谷寺。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79.
褚绍唐 《地图》2003,(2):37-45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末年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是我国古代“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一生曾历尽千辛万苦,踯躅30年,驰鹜数万里,考察了祖国大部分河山,并写下现存约60万字的《游记》,因而被称为千古奇人,《游记》为千古奇书,并已列入我国20部历史文化名著之一。  相似文献   
80.
S.H.Li 《地质学报》1948,(Z2):198-211
正 During his geological field work in the Nanshan region in 1880,theHungarian geologist,L.von Loczy [1],was frequently struck by a verythic formation of graywackc and lhyllite.He named this formation the"Nanshan Sandstone" which is overlain by a few layers of metamorph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