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2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867篇
测绘学   983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341篇
地质学   2293篇
海洋学   382篇
天文学   253篇
综合类   296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4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长春岭油田具有低温、低压、高黏度、易析蜡等特点,采用火驱开发方式获得一定的增产效果.为了考察不同开发方式对长春岭油田107区块开发效果的影响,根据火烧油层机理,建立考虑重油裂解、燃烧等影响因素的弱稠油油藏火驱地质模型,采用STARS软件进行热采数值模拟,分析开发方式、注气速度、排液量、采注比等因素的影响;优选目前油藏条...  相似文献   
93.
高温高压下海底管道的整体屈曲稳定性分析是管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选取多长的管道进行分析对其整体屈曲稳定性结果影响显著。依据临界管长将管道分为"长管"与"短管",基于动力显式分析方法,揭示了长管与短管在发生整体屈曲过程中,屈曲幅值与波长、管壁轴向压力、轴向应变及轴向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土体约束力影响管道临界长度的规律性,分析了土体约束力系数对长管与短管整体屈曲变形的影响。研究发现,土体约束力对短管的整体屈曲行为影响显著,短管的整体屈曲幅值随土体约束力系数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该项研究对区分不同长度管道的整体屈曲类型进而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
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是广泛分布于海洋近岸和外海海域的中小型桡足类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由于个体小且形态差异微小,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对其进行准确鉴定难度较大。本文对南海分布的长腹剑水蚤属内的5个种,即瘦长腹剑水蚤(O.tenuis)、羽长腹剑水蚤(O.plumifera)、刺长腹剑水蚤(O.setigera)、伪长腹剑水蚤(O.fallax)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以及DNA数据库中长腹剑水蚤属其他地区种类COⅠ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ABGD (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和GMYC (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模型进行物种界定,分析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ABGD和GMYC模型均可以很好地对长腹剑水蚤进行种类划分;种内遗传距离为0.0%~1.6%,种间遗传距离为17.7%~44.5%(Kimura 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表明种间出现较高的分化;贝叶斯系统树和最大似然树进化树结果均表明,简长腹剑水蚤(O.simplex)与其他种类相距较远,羽长腹剑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O.similis)中存在隐种的分化,分别是我国南海海域和地中海的羽长腹剑水蚤以及朝鲜海峡和北海的拟长腹剑水蚤,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8.6%、22.9%。  相似文献   
95.
宇宙线发现百年以来,宇宙线起源仍然是一个谜.研究宇宙线起源主要在甚高能(VHE)伽马射线天文学和宇宙线物理学两个领域交叉展开.新一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拥有高海拔、全天候和大规模优势,利用多种探测手段对宇宙线开展联合观测,大幅提升对伽马射线和宇宙线的鉴别能力. LHAASO将开展全天区伽马源扫描搜索以大量发现新伽马源,将获得30 TeV以上伽马射线探测的最高灵敏度,将在宽达5个数量级的能量范围内精确测量宇宙线分成份能谱,为揭开宇宙线起源谜团给出重要判据.系统介绍了LHAASO的探测器结构、性能优势和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96.
本文为分析GAMIT软件中LC_AUTCLN、LC_HELP、L1_ONLY、L2_ONLY、L1,L2_INDEPENDENT和L1&L2这6种基线解类型在高速铁路CP0的基线解算效果,确定哪些基线解类型可用于高速铁路CP0的基线解算,通过在GAMIT10.60软件中设置不同的基线解类型对苏南沿江城际铁路CP0的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基线解算,采用同济大学TGPPS软件对解算基线进行网平差,以均方根误差、基线重复性、网平差等对解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1_ONLY、L2_ONLY、L1,L2_INDEPENDENT和L1&L2不满足高速铁路CP0高精度基线解算,LC_AUTCLN和LC_HELP解算精度基本相当,均可满足高速铁路CP0高精度基线解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
针对单一的GPS技术并不能准确地确定地球质心,无法真正地实现地心坐标参考框架,为了满足CGCS2000坐标框架对高精度地球质心和高精度尺度基准的需求,未来的CGCS2000坐标框架将是多源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融合的组合框架,该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GCS2000坐标框架,并基于GPS、VLBI、SLR等大地测量技术的数据融合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多源大地测量观测数据融合得到组合坐标框架,将得到的结果与ITRF综合解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PS、VLBI、SLR测站各方向坐标平均误差值约20mm,速度场各方向平均误差约1mm/a,水平方向速度场误差小于垂直方向速度场误差,误差较大的测站多居于板块分界带及其边缘。基于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CGCS2000坐标框架对多源数据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98.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湖南重要的铅锌生产基地。矿床内矽卡岩型铜(钼)矿化受侏罗纪花岗闪长斑岩的控制,而主要的铅锌矿体则产于远离岩体的碳酸盐地层中,且缺乏可靠的矿化年龄限制。为了查明宝山铅锌矿体与花岗闪长斑岩之间的成因关系,文章对宝山花岗岩类中浸染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和钾长石的铅同位素,以及铅锌矿石萤石脉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并与前人报道的铅锌硫化物矿石的硫、铅同位素进行了对比,尝试为宝山铅锌矿化的物质来源及成因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花岗闪长斑岩中浸染状黄铁矿的δ34S值为+1.5‰~+3.5‰,与铅锌矿石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及黄铁矿)相一致;同时,花岗岩类中钾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8.4789~18.7668、15.6835~15.7220和38.7903~39.1035,具有壳源的特征,且与铅锌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分布范围相吻合。宝山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应是铅锌矿化的主要硫源及金属来源。宝山矿床铅锌矿石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低温(130~150℃)、低盐度(8%)的特征,可能是岩浆热液演化到晚期的产物。结合已有的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和分析,研究认为,宝山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应来源于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期后热液,在热液演化晚期迁移到远端地层中沉淀,形成了宝山的主要铅锌矿体。  相似文献   
99.
王军  万传辉  赖湘濡  杨坤光 《地质论评》2016,62(S1):335-336
粤北下庄矿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产地,矿田内部基性岩脉与铀矿成矿具有密切关系,侵位于产铀岩体-下庄岩体。野外地质接触关系表明,下庄岩体侵位较早,晚期NNE向岩脉在下庄岩体内部侵位,两者呈侵入接触关系。通过对太平庵地区岩脉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石薄片镜下特征,认为岩脉多具杏仁构造,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定名为闪长玢岩。本次研究团队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表明下庄岩体侵位时间为245Ma,矿田内部近EW向分布的五组辉绿岩脉侵位时间为193±4Ma(王连训等,2011),本人结合NNE向岩脉的锆石CL图像、U-Pb年龄分析了岩脉的年代学特征,认为样品的206Pb/238U年龄介于231~253 Ma之间(MSWD=0.77),加权平均结果为242±2Ma (MSWD=8.9),代表了太平庵地区NNE向中性岩脉闪长玢岩的侵位结晶年龄。  相似文献   
100.
彦廷龙 《地质与勘探》2016,52(6):1065-1075
铜厂沟铜钼多金属矿位于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的南延部分,是近几年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铜钼多金属矿床。区内的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SiO_2含量是63.02%~69.60%,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65~1.05,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全碱(K_2O+Na_2O)含量为6.19%~9.11%,相比中酸性岩石碱度较高。岩石中的轻稀土比较富集(LREE/HREE=15.48~21.15),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_N/Yb_N=30.44~38.66),δEu无明显异常,δCe弱负异常说明成矿作用是在氧化环境下进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指示岩石是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花岗岩系列。从格咱岛弧北部的休瓦促向南到达铜厂沟,区内发育的燕山期酸性岩带呈NS向展布,向南侧伏,出露面积逐渐变小,剥蚀深度变浅。酸性岩带内形成一系列燕山期的大-中型钼(铜)多金属矿床,在纵向上(由浅至深)和横向上(从铜厂沟到休瓦促)具有相似的分带性,表现出成矿元素由中低温成矿元素Cu、Pb、Zn到高温成矿元素Mo、W的分带特征。根据矿床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以期对今后区内的找矿勘查和成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