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8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383篇
大气科学   175篇
地球物理   266篇
地质学   360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1.凡涉国界图件(国内部分地区、全国、世界部分地区、全球)必须使用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提供的底图(下载网址:http://bzdt.ch.mnr.gov.cn/index.jsp),所用底图边界要完全无修改(包括南海诸岛位置和相对大小),原图中数字比例尺更换为线段比例尺,南海诸岛小图中含主图部分应包含主图中的专业评价内容,"南海诸岛"等字样不能压九段线或者任何小岛。最后,并须在图题下注明"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xxxx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相似文献   
52.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20年后,中国反贫困将转入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乡村聚落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环卫、文化、防灾减灾等功能的发展不充分和多维剥夺,是乡村相对贫困的重要表现和重要原因,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必须从乡村聚落的整体优化出发。论文在梳理相对贫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着眼于乡村聚落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关联,分析乡村聚落与乡村相对贫困发生、乡村聚落优化与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建立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相对贫困治理的乡村聚落优化策略,以期为2020年后的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① 乡村相对贫困的形成与聚落要素、功能密切相关,并因区位、布局、规模、形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② 乡村聚落是缓解乡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建立的空间基础,乡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要充分发挥乡村聚落的要素支撑与空间载体功能;③ 基于相对贫困治理的乡村聚落优化策略包括振兴村落产业、优化村落空间组织、强化村落文化认同、建立绿色生态村落、促进村落多功能协同转型、坚持分类施策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53.
近些年来,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研究已成为生态学以及生态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祁连山被称为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景电灌区兴建以来从祁连山移出了大量农牧民。那么,景电灌区移民对祁连山植被恢复的生态价值如何呢?以景电灌区移民涉及到的祁连山东端景泰、古浪、天祝3县山区为研究区,用价值工程方法对从祁连山区向景电灌区移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的生态价值做了分析,并与模型因子当量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祁连山向景电灌区移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总的生态价值为37.458 1×108元。其中,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价值为37.438 6×08元,退牧后草场植被盖度增加的生态价值为194.79×104元。计算结果为用COSTANZA和谢高地模型因子当量法计算得的祁连山向景电灌区移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总的生态服务价值40.054 0×08元的93.52%。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祁连山向景电灌区移民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总的生态价值为景电工程年总成本1.45×08元的25.8~27.6倍。两种计算结果一致表明,景电灌区生态移民对祁连山植被恢复的生态价值十分突出。由此也可以看出,COSTANZA和谢高地模型因子当量法适用于祁连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54.
不同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已成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城市扩张分析、自然灾害分析及其他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IR-MAD与均值漂移算法的密集城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伪不变特征法完成两期影像的相对辐射校正,有效改善影像间的配准误差,并利用IR-MAD算法对校正后的影像进行迭代运算,采用均值漂移算法对迭代后的影像进行分割,同时运用形态学方法处理分割后的影像,最终提取变化图斑。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出变化区域,可应用于城市地表覆盖的变化检测。  相似文献   
55.
高分六号宽幅相机在轨几何定标及精度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六号宽幅相机能够实现单相机成像幅宽优于800 km,对大尺度地表观测和环境监测具有独特优势。在轨几何定标是光学遥感卫星几何处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影像的几何质量。本文充分考虑高分六号宽幅相机超大视场的畸变特性以及多谱段的成像特点,提出宽幅相机在轨几何定标方法,采用基于探元指向角的几何定标模型补偿宽幅相机系统误差,通过绝对定标和相对定标方法联合估计各波段的内外定标参数。利用Landsat 8影像、资源三号DSM为参考数据,对宽幅相机进行绝对定标处理,再利用ASTER GDEM为参考数据进行相对定标处理,其几何定标结果表明,高分六号宽幅影像绝对定位精度在3像素左右,内部几何精度能稳定在1像素,且波段间配准精度在0.3像素以内,表明在轨几何定标后高分六号宽幅影像几何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56.
针对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对北斗二号(BDS-2)和北斗三号(BDS-3)短基线相对定位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国际GNSS服务(IGS)跟踪站组成的5 km和10km两条短基线,分析了QZSS、BDS-2、BDS-3不同组合短基线相对定位精度.经研究发现,QZSS能有效改善BDS-2和BDS-3卫星可见数与卫星空间几何构型,而BDS-2/BDS-3组合下的卫星可见数与卫星空间几何构型优于任一单系统.在定位精度方面,QZSS与数据缺失情况下BDS-3组合定位精度与BDS-2相当,同时QZSS能有效提升BDS-2和BDS-2/BDS-3相对定位精度,而BDS-3对BDS-2定位精度的提升要优于QZSS.   相似文献   
57.
相对差分GPS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其精度高、速度快、经济方便等优点,在布设各种形式的控制网、变形监测及精密工程测量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迅速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美国的SA和AS政策,使其精度下降,因此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其精度,本文就此问题给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58.
几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实施及成果管理暂行办法》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日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等政策规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渠道,为开展土地整理复垦_亡作提供了资金保障;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土地整理复垦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今后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积累了经验。随着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显示出这项工作在耕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为了分析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中常用的双差模型和非差模型定位性能的差异,选取ITRF核心站组成长度不同但相对位置长期不变的基线,对2013年全年的有效数据分别采用两种模型进行解算,分析两者的相对坐标差异。结果表明:全年数据的非差解与双差解相对坐标的三维偏差序列的标准差达到8.2 mm,非差解与双差解存在定位偏差;非差解的相对坐标全年数据时间序列的平均标准差是(5.6,4.5,5.4) mm,而双差解是(3.4,3.1,4.0) mm,双差模型的解算精度和稳定性整体优于非差模型;随基线的增长,双差模型的差异呈现累积性,而非差模型的差异基本无变化,如42 m超短基线STJ2-STJO非差解和双差解全年数据的标准差分别为(6.2,4.8,5.7) mm和(3.0,2.9,3.0) mm,而487 km长基线HERS-WSRT则是(5.7,4.5,5.4) mm和(4.7,2.8,4.7) mm。  相似文献   
60.
浮游藻类对溶解态氮的吸收同化是湖泊氮生物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机制探讨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15)N稳定同位素添加实验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卡德藻(Tetraselmis sp.)、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以及盐水隐藻(Rhodomonas salina)为研究对象,从浮游藻类氮素吸收时间、营养盐基质以及藻种差异三个方面研究五种藻类对铵氮(NH_4~+-N)、硝氮(NO_3~--N)、尿素氮(Urea-N)三种形态氮的吸收特征。研究发现:(1)浮游藻类对三种形态氮的吸收均在1h时吸收速率最高,其氮素吸收过程为快速吸收。(2)浮游藻类优先吸收还原态氮,其中NH_4~+-N吸收速率最高,当培养周期为1d和4d时浮游藻类对NH_4~+-N吸收速率的均值分别为4.05和4.15μmol/(L·h);浮游藻类对Urea-N吸收相对偏好系数为25.18—713.42,表现出对小分子溶解态有机氮的特定偏好性。(3)不同藻种对氮素吸收具有不同特征,其中,剧毒卡尔藻对三种形态氮的吸收速率均为最高,而铜绿微囊藻的吸收速率均为最低;不同藻种不同培养时间氮素吸收速率差异与浮游藻类生长周期等特性有关。不同浮游藻类对不同形态氮素表现出吸收特异性,对水体氮负荷和浮游藻类水华优势种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