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22时50分(北京时间7日11时50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用德尔他-2火箭发射了第一个专门用于寻找系外类地行星的空间望远镜——“开普勒”(Kepler)。65分钟后,它进入了距地球大约721千米高的预定轨道,并将在这一轨道试运行两个月,随后正式开始执行探索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要观测凌星? 当代天文学家对于在茫茫银河系内的千亿颗恒星周围寻找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称“太阳系外行星”,后文简称“系外行星”),尤其是类似地球这样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类地行星)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方面得益于人类对于探索地外生命与文明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对这些系外行星的探测及其物理性质的分析,对深入理解行星系统(尤其是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近几十年来岩墙群在构造环境、侵位模式、形成机制、岩相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几何学和比较行星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为岩墙群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岩墙群主要与伸展构造环境有关,是岩浆侵位事件(如地幔柱)造成上覆地壳形成裂隙系统,岩浆随后灌入而形成的。岩墙群的侵位模式主要有垂向和侧向两种,也可能是两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岩墙群的岩性多样,但主要是超基性-基性岩,说明其与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对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研究可揭示岩浆事件的构造环境、岩浆演化过程以及源区特征。放射性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收敛中心被认为是地幔柱的中心位置。岩墙群是古陆重建十分重要的"契合点",对古陆重建研究十分有帮助。类地行星(金星)巨型放射状系统很可能是岩墙群系统,暗示了地球上也存在过这种完整的巨型放射状岩墙群系统。岩墙群对于古陆重建、地幔柱中心的指示、地幔源区示踪、火山机构以及区域岩浆演化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膨胀地球基本参数的初值及其平均变化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地球膨胀过程的初始半径R0、膨胀起始时间t0以及半径R、转动惯量I、地表重力加速度g和反映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状态参数y等膨胀基本参数的平均变化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球的地质年龄之内,地球膨胀的初始半径R0>4619km,膨胀的起始时间t0>43.8×102Ma,膨胀过程中的地球半径R、物质分布状态参数y、转动惯量I、地表重力加速度g和表面积S随时间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dR/dt=4×10-4m/a,dy/dt=-6.7×1012/a,dI/dt=8.49×1027kg·m~2/a,dg/dt=-1.23×10-10kg·s-2/a和ds/dt=6.41×104m2/a。地球膨胀过程中的半径平均增长率,是首次用天文学方法研究得出,且该值介于其他作者用古地磁、古地理等方法所求得的地球半径增长率若干数值之间。  相似文献   
16.
天文学的重要使命是探讨人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和宇宙的关系,宇宙的构造和演化发展以及为宇航事业的拓展服务,其中也包括探索系外行星、系外类地行星和搜索外星人——具有智慧生命的地外文明。  相似文献   
17.
季江徽  刘林 《天文学报》2006,47(4):402-406
用数值积分方法模拟探讨了GJ876行星系统中存在潜在类地行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分别产生于内外两颗巨行星的长期共振v_1和v_2可激发类地行星(其轨道半长轴分布在0.21AU≤a<0.50AU之间)的偏心率,并使它们在极短时间内被抛射出系统.然而,从动力学角度而言,类地行星潜在存在区域可分布在0.50 AU≤a≤1.00 AU之间,其能在系统中10~5年时间尺度上稳定地存在.  相似文献   
18.
系外类地行星是目前搜寻地外生命的主要目标.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现在已经能探测到低于10个地球质量的系外行星.该文简要回顾了系外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介绍了当前研究它们内部结构的模型和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类地行星质量-半径关系.同时,对应不同的行星初始物质成分,讨论了各种可能的大气结构.最后介绍了未来的空间任务在相关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了小行星区星云凝聚模型的基础上,对类地行星区中上物质(硅酸盐、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的凝聚作用,以及凝聚物的水化作用进行了讨论,进而建立了包括小行星区在内的整个类地行星区的星云凝聚模式。根据地球核慢质量比和关于地球初期演化的研究结果;使用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和C1陨石的化学成分分别做为地球形成区中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和类C1陨石质星子的成分数据;假定类顽火辉石无球粒陨石质星子的成分与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的硅酸盐部分成分相同,计算出原始地球可能由1.58%的类铁陨石质星子、13.9%的类顽火辉石无球粒陨石质星子、82.52%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2%的类C1陨石质星子组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