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截至2011年12月底,太阳系外行星百科(http://exop lanet.eu)里已经有716个系外行星(即围绕除太阳外的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候选者了。从最初每个有关系外行星的新发现都能上头条,到现在新发现已成为寻常之事,一般不再会像以前那样引起人们巨大的激动,我们已经在系外行星搜索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相似文献   
22.
介绍并探讨了人类运用天文学、深空探测及计算机模拟与统计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在太阳系内的地外天体及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上寻找地外生命的进展,如:美国航空航天局及欧空局的一系列探测器都发现火星土壤略呈碱性可能适宜生命的存在,火星大气正在不断释放可能由火星地质或生物作用产生的甲烷;表面为巨厚的水冰覆盖的木卫二如果内部炽热,则极有可能存在生命;而土卫六则非常类似现代生命起源理论中生命起源时的原始地球。对彗星的撞击探测结果表明,其内部存在着有机物和黏土矿物,可能给早期原始地球带来了有机物甚至生命;对太阳系外的射电天文观测则发现了仅银河系中就有无数的类地行星。不仅如此,"寻找地外智慧生命"计划还试图通过倾听地外智慧生命的通讯信号和主动发射地球人类的通讯信号以和地外智慧生命取得联系。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了带有地球位置及生命信息的太阳系外探测器,也做出了类似的努力。从取得的探测结果和重要发现来看,地外可能存在着适宜生命产生及演化的条件,这使我们看到了寻找地外生命的新曙光。但囿于对地外生命形式认识的缺乏和深空探测技术的限制,目前想要找到它们还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3.
在.广袤茫茫的大宇宙中寻找类地行星无异于大海捞针,特别是地面观测受地球大气条件。限制,观测手段存在种种弊端,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系外行星的探索任务如何展开?到底从哪个天空区域开始搜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24.
王素 《天文学报》2011,52(4):355-356
自从Maryor和Queloz于1995年在51Pegb周围发现了第1颗主序恒星系统内的行星以来,人类已经利用越来越精密的探测方法获得了更多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信息.截至2010年3月,人类已经探测到了431颗太阳系外行星,其中包含了45个多行星系统.从统计结果来看,系外行星系统的构型以及行星的特点与太阳系存在很多差异.研究这些系统的形成过程可以对太阳系的形成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将推进行星系统形成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发给外星人的“电报” 除了设法接收来自外星人的电信号之外,地球人曾主动向宇宙深处发射过友好的无线电信号,并期望外星人能够收到人类的友好问候。向地外文明发送信息的英文简称为METI,即Message to the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  相似文献   
26.
2011年,行星科学家发现了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小行星。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流动水的有力证据,并发现了一些新的类地行星……这是空间科学大发现的一年——但什么是2011年最大的事件呢?美国《天文学》杂志回顾了过去12个月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接下来我们为您一一解读。  相似文献   
27.
根据行星探测的资料,综合分析了水星、金星、地球(包括月球)、火星的大气层和水体的发育特征,对比了金星、火星的大气层与水体同地球的差异。类地行星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大、旋转慢、卫星少甚至没有、挥发性元素较类木行星少、距离太阳较近,早期残留的原始大气层已经被早期太阳在金牛变星阶段的强烈太阳风所驱赶,加上巨大而频繁的撞击作用,使原始大气层被驱赶殆尽。现在的大气层是次生的,是由行星内部的去气作用形成的。类地行星的大气层、水体的发育和表生作用的特征与行星的质量大小(表征行星内部能量的大小和构造活动的强烈及持续时间)及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在类地行星中,地球和金星质量最大,逃逸速度最大,可将更多的气体“束缚”在它们表面,因此它们的大气有着复杂的组成和较大的密度。火星质量较小,逃逸速度不到地球的一半,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大气逐渐逸散进入太空,大气密度变得很稀薄。水星质量更小,而且最靠近太阳,不仅太阳风的驱赶作用强烈,而且表面温度高,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更加剧烈,加剧了大气的逸散,所以水星的大气层极为稀薄,并且主要为太阳风成分。月球质量最小,几乎没有大气层,更没有水体的发育。行星的热演化历史对大气层和水体发育具有重要的制  相似文献   
28.
过去十年,中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嫦娥工程与月球采样返回,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一系列深空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陨石学和天体化学的发展;南极格罗夫山陨石库的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充足样品;高精度同位素分析平台的建设,保障了陨石及地外返回样品的分析研究需要;此外,国内还涌现了一批优秀行星科学与天体化学青年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对各类陨石的研究,在太阳星云起源与演化、火星与月球等类地行星形成与宜居性研究、小行星岩浆作用和含水蚀变及后期撞击历史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9.
王道德  戴诚达 《地球化学》1995,24(2):110-120
类地行星挥发性元素普遍亏损很可能是由于太阳星云早期剧烈的太阳活动引起的。当气体、尘粒、挥发性元素和水被驱赶出内太阳系时,只有米级到公里级的物质保存下来并堆积成星子,最终吸积星子形成类地行星。我们认为类地行星的初始物质主要是已分异的星子和一些未分异的球粒陨石质星子或不同类型的陨石母体,最靠近太阳形成的星子具有最低的FeO/(FeO+MgO)值,水星是在靠近太阳的高度还原条件下吸积成分类似EH球粒陨石的星子形成的。地球的初始物质为分异的铁陨石及H群球粒陨石。随着距太阳距离增大及温度降低,陨石形成的部位大致为:EH、EL-IAB-SNC(辉玻无球粒陨石、辉橄无球粒陨石、纯橄无球粒陨石)-Euc(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H、L、LL-CV、CM、CO-Cl-彗星。物体之间、星子之间及行星与星子之间的碰撞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刘玉娟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05,23(3):226-238
随着对外太空探索脚步的加快,人类开始对与太阳系具有相似结构的恒星行星系统越来越感兴趣,因为它们有可能也拥有智慧生命。简单介绍了目前地外恒星行星系统的探测情况,分析了现在比较常用的几种探测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重点讨论了利用视向速度法得到的结果及其意义。近年来,各种探索地外行星的小卫星的升空以及探测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批高质量数据获得成为可能。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地外恒星行星系统的探索将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