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6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浅谈板块运动的外部力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地球板块运动的力可以分为内部力源和外部力源,只有外部力源才会使地球板块产生持续的同向运动。在对历史地质资料总结的基础上,得出银河年周期对地球板块的运动有重大影响。可以认为全球板块聚合一离散周期以银河年为周期。全球板块大约在一个银河年内(220-250Ma)离散一聚合一次。在比较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地球板块运动的监测结果和地球受到的太阳、月亮固体潮的理论计算结果基础上,得出结论: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固体潮力是推动地球板块日常运动的重要外部力源。除此之外,自转的影响也是使板块运动的力源。  相似文献   
472.
本文是序列文章的第五篇,其内容包括: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理论,在考虑到地球的自引力、液核对核幔边界的压力和外部引潮力的作用下,严格地给出了地幔的角动量方程.利用前文的有关结论,进而给出了整体地球自转的动力学方程和内核地球模型的地球自转耦合运动学方程组.本文顾及了高阶岁差章动力矩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因而在理论上扩展了文献〔1〕给出的理论模型.本文的理论对进一步研究在高阶岁差章动力矩作用下的内核地球章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73.
本文是序列文章的第三篇,其内容包括: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液体外核(FOC)两种形式的角动量方程,对作用在FOC上外力矩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对液核作用在固体内核(SIC)上的压力产生的压力矩进行了讨论,在O(ms)的量级上给出了它们的表达式.本文改正了文献〔1〕在推导过程中的某些错误(例如:(B18)、(B28)、(B29)、(B30)、(B35a)和(B35b)式).本文是对文献〔1〕有关理论的扩展和改进,对进一步研究内核地球自转的动力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74.
强震发生前震源系统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或许会对微小的应力变化敏感.地球自转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也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非常微小,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也非常微弱,如果震源区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种微弱的应力变化或许会激发一些地震活动.这些被激发的地震活动将会表现出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显著相关性.为了考察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9.1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是否存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显著相关的地震活动,选取2000年1月-2011年2月M≥5.0地震集中活动区域为研究区域,根据USGS发布的1991年1月-2011年2月的地震目录,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与本州M_W9.1地震前发生的地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用P值来评估,P值越低表示相关性越显著.结果如下:在研究区内5.4≤M≤6.9地震的P值的时间变化显示本州M_W9.1地震前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存在低于0.5%的P值.当P值达最低值时,约82%的5.4≤M≤6.9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的加速期,显示出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加速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取3°×3°的空间窗,以0.1°的步长沿经度和纬度滑动对P值进行空间扫描,可以得到P值的空间分布.扫描区域远大于研究区,经纬度范围为(33°N-43°N,138°E-147°E).在P值的空间分布图上,可发现在P值处于最低值期间,低于0.5%的P值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本州M_W9.1地震震中位于这个低P值区的边缘.因此,本州M_W9.1地震前在其破裂区内存在显著的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震活动现象,说明破裂区内存在非常不稳定的地区.  相似文献   
475.
现今全球大洋中脊系统的分布具有球面上的定向性与等距性,横向上的波动性,时代上的长期性与对称性及洋中脊位置相对于大洋岩石圈的稳定性等基本特征,洋脊系统的展布与地球自转存在密切相关性。
大洋中脊系统分布的基本特点决定于固体地球内部的动力系统。已有资料表明,地球各圈层均受西向驱动力与重力两大全球性基本构造动力的驱动作用。在西向驱动力、重力与热力的长期作用下,固体地球各圈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流变性。本文通过解流变体的Navier-Stokes动力学方程,求得团体地球岩石圈-软流圈的水平速度分量Vθ与径向速度分量Vr
据此对全球洋脊系统分布的定向性、等距性、垂向波动性及与地球自转的密切相关性等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476.
国际VLBI测天测地服务机构(IVS)已组织了多次VLBI连续加密观测(CONT),提供了高精度连续的原始观测数据,在地球自转参数(ERP)的连续高频解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揭示了地球自转高频变化的观测资料和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其激发机制改进模型.这里使用VLBI资料处理软件系统OCCAM处理了CONT02,CONT05和CONT08数据,并进行ERP高频解算及频谱分析.从各次CONT观测的残差频谱中发现较强周期信号,反映了地球自转的特性.特别是CONT08残差频谱中存在明显的周日项信患,揭示了北半球夏季月份大气激发对地球自转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7.
478.
徐琼芳  高庆九 《气象科技》2011,39(2):207-211
根据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轨迹规律,分析了黄赤交角、太阳赤纬、经度和太阳高度角对日照迹线形成的影响,解释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几个具有代表性日期日照迹线形成的规律,阐述了暗筒式日照计日照迹线位置随季节变化的原理。地球运动轨迹固定,以地球作为参照物,地球相对静止,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光在无任何遮挡的情况下,每日的日照迹线可严格求出。用严谨的理论依据,导出日照迹线公式,并设计出软件,每日日照迹线可任意全真显示。  相似文献   
479.
夕阳西下以后,暮色迟迟不愿褪去;而曙光渐渐升起,两者逐渐相互融合,白茫茫,亮堂堂,这就是天文学上的“白夜”现象。这种夜晚,人们可以不必借助灯光而跟白天一样从事各种活动。白夜是由于地轴偏斜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太阳光经大气光学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  相似文献   
480.
《地理教学》2011,(11):63-63
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加快了——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数据显示,这场9.0级大地震使地球自转轴偏移了2s厘米,同时使地球自转加快了1.8微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