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33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撞击坑是月表最典型的地质单元,其溅射物作为撞击坑的坑外组成部分可分布到距离坑中心10个直径距离之外的区域,因此撞击溅射物也是月球地质编图中最重要的表达要素之一。本文使用月球勘测轨道器(LRO)的激光高度计(LOLA)数据、广角相机(WAC)影像、窄角相机(NAC)影像以及Clementine的UVVIS多光谱数据,研究了哥白尼纪正面月海区直径31km的Kepler撞击坑和背面月陆区直径30km的Necho撞击坑。哥白尼纪撞击坑溅射沉积物可以分为三个相:连续溅射沉积相(CE)、不连续溅射沉积相(DE)和辐射纹(CR)。连续溅射沉积相分布在最大约2.6个半径范围之内,不连续溅射沉积相分布在最大近11个半径范围之内,辐射纹分布在最大近29个半径范围之内。本文强调了多源数据结合在识别撞击坑溅射沉积物中的作用,对Kepler坑和Necho坑溅射沉积物进行了填图,不对称分布的特征表明这两个坑可能形成于倾斜撞击。  相似文献   
52.
Copper speciation in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geochem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JSO‐1, JLk‐1, JSd‐1, ‐2, ‐3 and ‐4, JMs‐1 and JMs‐2) was achieved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and characterised using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In the first step of the extraction, referred to as the acid fraction, between 1% and 20% total Cu within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was extracted. Such a result is typically accounted for by absorption of Cu onto clay minerals.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Cu sulfate (an oxidation product of chalcopyrite) was observed in some of the stream sediments affected by mining activity (JSd‐2 and JSd‐3) instead. Copper was extracted in the reducible fraction (targeting Fe hydroxide and Mn oxide) (2–49% total Cu). Between 2% and 51% Cu was extracted in the oxidised fraction (targeting sulfides and organic matter).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clarified that the reducible fraction consisted of Cu bound to Fe hydroxide, whereas the oxidised fraction was a mixture of Cu bound to humic acid (HA) and Cu sulfide. In the oxidisable fraction, chalcopyrite w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dentified in JSd‐2, and Cu bound to HA was the major species identified in JSO‐1 (a soil sample).  相似文献   
53.
Although most of the world's uranium exists as pitchblende or uraninite, this mineral can be weathered to a great variety of secondary uranium minerals, most containing the uranyl cation. Anthropogenic uranium compounds can also react in the environment, leading to spatial–chemical alterations that could be useful for nuclear forensics analyses. Soft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XAS)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non‐destructive, element‐specific and sensitive to electronic and physical structure. The soft X‐ray probe can also be focused to a spot size on the order of tens of nanometres, providing chemical information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owever, before XAS can be applied at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spectroscopic signatures for a variety of uranium compounds in the soft X‐ray spectral region. To that end, we collected the near 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NEXAFS) spectra of a variety of common uranyl‐bearing minerals, including uranyl carbonates, oxyhydroxides, phosphates and silicates. We find that uranyl compounds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class (carbonate, oxyhydroxide, phosphate or silicate) based on their oxygen K‐edge absorption spectra. This work establishes a database of reference spectra for future spatially resolved analyses. We proceed to show scanning X‐ray transmission microscopy (STXM) data from a schoepite particle in the presence of an unknown contaminant.  相似文献   
54.
对共反射面叠加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元(CRS)叠加考虑了反射层的局部特征和第一菲涅耳带内的全部反射,更充分挖掘了多次覆盖数据的潜力.但在地下介质复杂并存在倾斜层时存在反射点分散的情况,从而影响了CRS叠加效果.本文从射线理论出发,在考虑反射层局部特征的情况下,推导了水平地表和起伏地表情况下计算真实反射点分散程度的公式,最终将反射点分散程度定量表达出来.通过对反射点分散程度的控制,从CRS道集中抽取出共反射点(CRP)道集,在CRP道集中而不是在CRS道集中实现叠加,其效果应比传统的CRS叠加效果要好.利用水平地表和起伏地表的模型验证了本文所推导的公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公式在实际资料处理中的运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5.
弯曲射线追踪中Dijkstra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针对图论中寻找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内存占用量大,效率低的缺点,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修改后的算法计算效率是原来的四倍,内存使用量和图中节点数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用新算法求出了激发点和接收点的最短走时路径,并由激发接收点的旅行时结合联合迭代法对理论模型和实际场地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和直射线追踪相比,弯曲射线路径能更好地反演出地质体内部的速度场分布.理论模型和实际探测结果证实改进后的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6.
二维复杂介质中地震波走时和射线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Podvin和Lecomte的精确局部格点走时计算方法和Schneider等人的动态规划方法结合起来,可得到一种快速、有效的有限差分波前计算方法。使用该方法对各种类型地震波的走时和射线的计算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这种有限差分走时计算在叠前深度偏移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介绍了Light Speed VCT的技术特性,包括硬件、软件和图像重建的技术进步,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图像质量上的改进和临床应用.这些先进的临床应用包括5秒心脏成像、胸痛三联诊等.探讨了降低病人剂量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图像质量和X射线剂量的和谐和同一.  相似文献   
58.
宇宙黎明和再电离时期探测是目前宇宙学最前沿科学研究方向之一.对这一时期的直接探测只能依赖于观测来自这一时期红移后的中性氢21 cm信号,其3种主要探测方式之一是21 cm信号全天总功率测量.在此回顾已有和正在计划中的探测宇宙黎明和再电离时期的低频全天总功率测量实验及其进展,包括地面射电望远镜如BIGHORNS1、EDGES2、LACE3、LEDA4、MIST5、REACH6、SARAS7 3、SCI-HI8、PRIZM9以及空间低频总功率相关实验如DARE10、DAPPER11、FARSIDE12、鸿蒙计划.其中, EDGES实验是目前唯一声称观测到疑似宇宙黎明信号的实验,然而其实验结果与标准宇宙学模型(Λ Cold Dark Matter,ΛCDM)有不符之处.如果该探测结果被证实,那么这将是人类第1次...  相似文献   
59.
宇宙线发现百年以来,宇宙线起源仍然是一个谜.研究宇宙线起源主要在甚高能(VHE)伽马射线天文学和宇宙线物理学两个领域交叉展开.新一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拥有高海拔、全天候和大规模优势,利用多种探测手段对宇宙线开展联合观测,大幅提升对伽马射线和宇宙线的鉴别能力.LHAASO将开展全天区伽马源扫描搜索以大量发现新伽马源,将获得30TeV以上伽马射线探测的最高灵敏度,将在宽达5个数量级的能量范围内精确测量宇宙线分成份能谱,为揭开宇宙线起源谜团给出重要判据.系统介绍了LHAASO的探测器结构、性能优势和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60.
PS转换波界面二次源法射线追踪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界面二次源法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最小走时射线追踪方法,尤其适合层状介质中走时和射线路径的计算.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最小走时树方法(如Moser法),仅在物性界面上设置二次源,射线路径的方向只在层界面处发生改变,该方法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射线路径的锯齿状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低变速区的射线路径多值现象,因此,它具有更高的追踪精度和效率.本文采用界面二次源法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实现了PS转换波射线追踪,理论模型的计算证实了界面二次源法追踪PS转换波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同时该方法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也很好地追踪出分离的PSV波和PSH波,因此该方法有利于横波分裂在地震勘探中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