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73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960篇
地球物理   362篇
地质学   496篇
海洋学   259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新疆北部降水的气候分布特片及其对ENSO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研究了新疆北部地区近50年(1951-2000年)全年各月降水的气候分布特征和各季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重点揭示了北疆多雨季节(4-7月)及其各月降水量对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SST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的显著响应关系,并用前期SST和SOI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北疆地区雨季水量的预报方程。该方程可用于北疆地区雨季降水量的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32.
ENSO循环过程对南极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 1 951- 2 0 0 2年NINO特征指数 (NINO1 +2 ,NINO3 ,NINO4 ,NINO3 .4)和 1 973-1 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 1 950- 2 0 0 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首先分析探讨了在ElNi 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在南半球的传播途径 ,进而研究了ENSO以及东南太平洋异常海温场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ElNi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 ,是沿秘鲁和智利沿岸向极传播。其传播过程持续大约 1年的时间 ,但未发现沿南赤道流的西传现象。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特别是Amundsen Belling 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海冰的变化与ENSO暖事件 (ElNino)较为密切。当ElNino事件发生后 ,时滞 2年左右的时间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将出现明显的减少现象 ,特别是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最为明显。ElNin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是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大量异常暖水 ,沿南美 (秘鲁和智利 )沿岸近海向极地传播 ,异常暖水的这种向极传播过程将引起近极的海温场出现异常升高 ,最终导致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地区的海冰减少。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与这一时期的ElNino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33.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events in China has been mainly studied by using the data of dust storm, wind-blown sand and floating dust from 338 observation stations through China from 1954 to 200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 China, there are two high frequent areas of dust events, one i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Minfeng and Hotan in the South Xinjiang Basin, the other is situated in the area of Minqin and Jilantai in the Hexi Region.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dust events are different. The dust storms mainly occur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covering the deserts and the areas undergoing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Wind-blown sand and floating-dust not only occur in the areas where dust storms occur, but also extend to the neighboring areas. The range of wind-blown sand extends northeastward and southeastward, but floating-dust mainly extends southeastward to the low-latitude region such as the East China Plain and the area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ompared with wind-blown sand, the floating-dust seldom occurs in the high latitude areas such as North Xinjiang and Northeast China. (2) The affected areas of dust st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sub-regions, that is, North Xinjiang Region, South Xinjiang Region, Hexi Region, Qaidam Basin Region, Hetao Region, Northeastern China Region and Qinghai-Xizang (Tibet) Region. The area of the most frequent occurrence of dust storms and floating-dust is in South Xinjiang Region, and of wind-blown sand in the Hexi Region. In general, the frequency of dust events in all the seven regions shows a decreasing tendency from 1954 to 2000, but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dust ev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maximum interannual change and variance of dust events during this time happened in South Xinjiang Region and Hexi Region. The dust events generally occur most frequently in April in most parts of China. The spring occurred days of dust events occupied 60-70% of the whole year in Hetao Region and Northeastern China Region. However, in South Xinjiang Region and North Xinjiang Region, which was less affected by monsoon climate, dust events may occur at any time of the year, less than 50% of the events in this region occur during spring. In the remaining three regions 50-60% of the dust events occur in spring of a year.  相似文献   
34.
Through study on trenches, analysis of re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currence interval cluster/gap of strong earthquakes along the major active faults o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Ordos block, we found 62 paleo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 Quaternary, including 33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the Holocene. The re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earthquakes are different at three levels, segments, faults, and fault zones. The strong seismic sequence on the independent segments is mostly characterized by long- and short-interval recurrences, while that on the faults and in fault zone is characterized clearly by random and cluster recurrences. Results of the moving window test indicate that the probabilities of "temporal cluster or gap", caused by random coincidence as opposed to intersegment contagion, are 64% and 70% for the Serteng piedmont fault and for the south-border fault of Wula Mountains, respectively, no clear interaction among the segments of each fault; while the probability is 26.8% for the whole fault zone, suggesting a clear interaction among the faults of this fault zone. These re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may imply an effect of the entire block motion on the re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Moreover, the elapsed time for the Wujumeng Pass-Dongfeng Village segment of Serteng piedmont fault and the Tuzuo Banner-Wusutu and the Hohhot segments of Daqingshan piedmont fault has exceeded 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hence these three segments may be the possible places for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35.
严邦良 《大气科学》2003,27(3):354-368
建立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东、西边界反射,纬向平流项-u′(δ)(T+T′)/(δ)x在ENSO循环位相转换中的作用及东、西边界反射与纬向异常流(u′) 符号改变的关系.结果得到:u′超前Nio3区SSTA位相转变的原因是东、西边界反射造成的.Sverdrup 平衡时所产生的地转流(ur)与东、西边界反射所产生的地转流(ur)的方向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相反的,同时ur与风应力强迫之间大约有9个月的滞后时间(Kelvin波从180°E出发经东边界反射产生的Rossby波到达180°E时间).在模式ENSO事件消亡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以后,边界反射产生的调整过程变为主要过程,u′主要由ur来决定,这样就造成了u′的反向先于Nio区SSTA的反向.它实际上是海洋的调整过程与风应力强迫之间滞后关系的一种反映.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取消东边界反射,耦合模式能够模拟ENSO循环,但其周期比控制试验的周期短一年(3年).取消-u′(δ)(T+T′)/(δ)x,耦合模式能够模拟ENSO循环,但其周期比控制试验的周期长2年(6年).  相似文献   
36.
ENSO动力学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ENSO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的集中表现,是年际气候变化中的最强信号.由于它的发生会在全球许多地区引起严重的气候异常,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对ENSO的机理及其预测的研究一直是大气海洋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ENSO的机理及其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作者将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37.
1948-2001年全球陆地6-8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PREC/L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6-8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该时段内,6-8月降水量较大的区域是全球几个主要的季风区,而且季风区的降水均方差较大;全球陆地6-8月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特征,降水量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中国的淮河以北,俄罗斯的东部,中、西西伯利亚,朝鲜,南亚等8个区域;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加拿大北部、格陵兰中部等4个区域;全球36个纬度带中共有12个纬度带6-8月降水量趋势变化达到了0.05显著性水平的Monte Carlo检验,但是只有1个纬度带(65~60°S)是正趋势.全球陆地6-8月降水量正趋势的范围是很小的.初步探讨了ENSO与全球陆地6-8月降水量趋势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文彩虹  杨修群 《气象科学》2003,23(4):379-391
利用ECMWF PROVOST项目产生的在给定海表温度强迫下的150(1979~1993)季节集合预报数据集,分析揭示了季节平均气候异常潜在可预报性的全球分布。首先,利用可再现的强迫模态重建集合资料场,在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的基础上定义潜在可预报性指数PU^k,然后,将重建场的PU^k与重建场贡献于集合平均的方差比结合,提出了定量估计局地潜在可预报性的指数PI。以全球850hPa温度季节平均异常场为例,对PI进行定量计算表明:不仅大部分热带地区,而且热带外一些地区的季节平均气候异常具有潜在可预报性,主要分布在北美、南非和亚洲部分季风区;全球大部分潜在可预报地区主要受ENSO型强迫控制,而部分温带地区如中国华北、中亚、北美南部主要受非ENSO型强迫控制;局地潜在可预报性具有季节性,夏季可预报性较强,冬季较弱。通过与其他几种估计季节潜在可预报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PI方法能更好地把热带外地区受外强迫控制的可预报信号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39.
1948-2000年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合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减少。显著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面积比降水量增加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华北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40.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中国气候变率的联系   总被引:77,自引:6,他引:77  
朱益民  杨修群 《气象学报》2003,61(6):641-654
利用 195 1~ 1998年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指数、全球海洋和大气分析资料及中国降水和气温站点观测资料 ,分析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在海洋中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变率的联系。结果表明 ,PDO与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关系密切。对应于PDO暖位相期 (即中纬度北太平洋异常冷、热带中东太平洋异常暖 ) ,冬季 ,阿留申低压增强 ,蒙古高压也增强 (但东西伯利亚高压减弱 ) ,中国东北、华北、江淮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气温异常显著偏高 ,而西南和华南地区气温偏低 ;夏季 ,海平面气压在北太平洋的负异常较弱 ,而在东亚大陆的正异常较强 ,东亚夏季风偏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 ,热带太平洋信风减弱 ,赤道西风增强 ,此时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而长江中下游、华南南部、东北和西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 ,东北、华北及华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 ,而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异常偏低。对应于PDO冷位相期 ,上述形势相反。结果还表明 ,处于不同阶段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明显受到PDO的调制。在PDO冷位相期 ,当ENSO事件处于发展阶段 ,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 ,东北地区夏季多低温 ,在其衰减阶段 ,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淮河地区降水偏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