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248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运用M/M/S排队法,对龙口港区公共锚地未来所需规模进行了分析,通过论证提出了该港区锚地的建设规模建议。既可为业主和审批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项目建设论证的参考算例。  相似文献   
872.
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不断建设,精密单点定位(PPP)可用频率和通道逐步多元化.文中在原始观测方程的基础上,分别推导出适用于差分码偏差(DCB)产品和绝对偏差(OSB)产品的双频无电离层组合(IF)PPP模型,并利用50个MGEX (Multi-GNSS Experiment)测站的10 d连续观测数据对两种策略对比分析了各GNSS系统PPP模型的定位性能.结果表明:采用OSB产品的PPP模型在性能上与传统的DCB产品差异可以忽略不计,而且OSB产品在使用时更便利,更适合未来多频PPP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3.
陈曦  樊红 《测绘科学》2023,(2):185-194
针对传统地理大数据的组织存储模式无法满足兴趣点(POI)相关的经纬度和地名的快速检索及其关联检索新需求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北斗网格码的空间关联模型,使用Neo4j图数据库对地理大数据进行组织与存储,降低了地理大数据关联难度;设计了基于该文空间关联模型的空间数据检索策略,提升了空间数据关联检索速度。分别设计了行政区、矩形和圆形三种空间搜索的网格检索优化策略,开展了查询效率对比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北斗网格空间关联模型的检索策略,在网格搜索文本关键字结合检索模式中检索效率明显提高,改善了不同数据量情形下的检索效率;在全文检索空间文本混合搜索模式中极大程度减少中间结果的数量,节省了计算量,同时保持结果按相似度排序,可应用于多种行业地理大数据的高效检索。  相似文献   
874.
风成沉积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其含量显得特别重要。目前,主要通过 XRF(X射线荧光光谱)和 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文章对四个风成沉积剖面(黄土高原西峰剖面,青藏高原东北部种羊场剖面、泉吉河剖面、依毛剖面) 247件样品进行了 XRF和 ICP-MS分析,并对其中 9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Cu、Ni、Zn的 XRF测试结果和 ICP-MS测试结果高度一致(Pearson相关系数 r大于 0.84)。2.Co、Pb的 XRF测试结果和 ICP-MS测试结果在大多数剖面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个别剖面中的一致性较差。 3.在种羊场和泉吉河剖面中, Th的 XRF测试结果比 ICP-MS的测试结果略低。两种方法测得的 As的含量在四个剖面中随深度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 As的 XRF测试结果明显比 ICP-MS的测试结果低,差值可达 11.5μg/g(相对于 XRF法测定值的变化幅度达 214%)。 4.Cr和 T的 XRF测试结果高于 ICP-MS的测试结果,两种方法测得的 Cr含量的差值达 40μg/g。尽管 ICP-MS法具有比 XRF法更高的精度,但对于 Cu、Ni、Zn,采用高效廉价的 XRF法能得到与 ICP-MS法相媲美的测试结果。 5.西峰、种羊场剖面采用 XRF法测得的 Cu、Ni、Zn、As含量与磁化率呈现相似的变化,表明这些元素亦可指示风成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75.
地震学者对1933年叠溪大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资料匮乏,学术界至今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级、发震时间3要素有不同看法。本文利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三分向记录,通过对叠溪地震事件图纸的重新分析校核,利用IASP91全球走时模型对发震时间、震中距和震级3要素重新行计算和反演,得出的定位结果为:发震时刻为1933年8月25日7时50分15秒、震中距为16.25°、震级为MS7.49。该结果和其他研究学者在发震时刻和震中距上偏差较大,发震时刻相差17 s,震中距相差1°左右,两者偏差较大,究其原因是采用的方法不同,前人是基于宏观资料、现场调查以及后续小震反演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6.
研究了实际地闪过程中三种放电脉冲的形成机理及电流参量,在此基础上结合雷电计数器工作原理分析了计数误差的来源,指出峰值较大的M分量脉冲是导致计数结果偏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的自然雷电及人工引雷测量数据对比研究,提出通过计算脉冲波头陡度识别有效计数信号的方法,将0.8kA/μs作为判断脉冲类型的特征值,为研制能够测量具有科学意义计数结果的雷电计数器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877.
首先基于多路径延迟对BDS-3伪距观测数据进行逐历元修正,然后利用连续1个月已修正好的观测数据对BDS-3新频点11类差分码偏差(differential code bias,DCB)作估计与分析,最后比较估计的DCB产品和CAS提供的DCB产品对PPP的影响。结果表明:1)BDS-3多路径延迟中几乎不存在和高度角相关的多路径偏差,多路径延迟为0~1 ns;2)估计的DCB与CAS的DCB偏差为0.1 ns,3类DCB闭合差在0.2 ns以内,估计值的STD值与CAS的相当,比DLR的更稳定;3)估计的DCB与CAS的DCB在不同测站的PPP精度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878.
为全面分析和评估Galileo电离层全球建模和卫星差分码偏差的精度,该文选取全球364个GNSS观测站,利用15阶球谐函数构造高精度的电离层格网模型,并以CODE发布的电离层产品为基准,将其与该文建立的电离层网格模型按照不同纬度进行验证和分析。此外,该文将计算的差分码偏差与现有偏差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Galileo建立的电离层模型在平静日状态下与CODE的平均偏差在2 TECU以内、均方根误差在3 TECU以内;在活跃日状态下的结果与CODE的平均偏差在3 TECU以内、RMSE在4 TECU以内。解算的卫星差分码偏差与现有偏差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平静日的偏差在0.1 ns以内,活跃日的偏差在0.2 ns以内,两种状态下的STD均在0.1 ns以内。所以,采用Galileo进行电离层建模可以精确表现电离层。  相似文献   
879.
断层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是定量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关键依据,然而相对于同震破裂或震后余滑来说,断层闭锁引起的地表变形较弱,利用地壳变形资料获取可靠的断层闭锁状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考虑地震周期过程中的黏弹松弛效应和其他模型参数(如块体内部应变等)的影响,融合了新增的13个近场GPS测站和区域内已有测站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鲜水河断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结果显示,弹性模型会显著高估断层的闭锁深度,导致地震矩的积累速率被明显高估;同时,弹性模型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8.9~9.9mm a-1)略低于黏弹模型的结果(10.5~11.6mm a-1),与理论模拟结果一致.根据获取的鲜水河断裂的闭锁强度,沿断层走向圈定了四个潜在的凹凸体.重要的是,圈定的凹凸体与断层上历史地震的破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暗示凹凸体的空间特征可能控制了地震的破裂范围和震级.另外,发现2022年M6.8泸定地震仅破裂了一个潜在凹凸体的部分区域,未破裂区域积累的能量相当于一个Mw6.9的地震,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80.
Determination of Fe2+/Fe3+ ratios from metallogenic belts to explore controll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of rock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explore magnetite Fe2+/Fe3+ ratios of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part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stern 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China, and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probe, five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proposed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valu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data of the magnetite obtained us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The direct oxygen measurement metho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FeO and Fe2O3, but the accuracy and uniformity of the results are low. The valence method (Flank method) based on the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of Lα to Lβ for iron is also unreliable for FeO and Fe2O3 measurement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β/Lα, the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and the Fe2+/Fe3+ content ratio. In comparison, the charge difference method, the surplus-oxygen method and the M?ssbauer spectrum method are still the most favorable. M?ssbauer spectroscopy, with its isomer movement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the oxidation state of iron, yields results closer to 0.5, which is relatively reliable. Earlier magnetite deposits are located in intrusions or contact zones and formed by magmatic fluids with high Fe2+/Fe3+ ratios, whereas later magnetite deposits are farther away from intrusions and have low Fe2+/Fe3+ ratio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hematite and magnetite in the Qimantage metallogenic belt is also studied. No large volume changes, such as pore filling and shrinkage fracture, were detected in the metallogenic bel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s more similar to a reoxidation and reduc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