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3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488篇
测绘学   235篇
大气科学   331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751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375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Significant wave height(SWH) can be computed from the returning waveform of radar altimeter, this parameter is only raw estimates if it does not calibrate. But accurate calibration is important for all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for climate studies. HY-2a altimeter has been operational since April 2012 and its products are available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is work, SWH data from HY-2A altimeters are calibrated against in situ buoy data from the 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NDBC), Distinguished from previous calibration studies which generally regarded buoy data as "truth", the work of calibration for HY-2A altimeter wave data against in situ buoys was applied a more sophisticated statistical technique—the total least squares(TLS) method which can take into account errors in both variables. We present calibration results for HY-2A radar altimeter measurement of wave height against NDBC buoys. In addition, cross-calibration for HY-2A and Jason-2 wave data are talked over and the result is given.  相似文献   
942.
近10年渤海近海A平台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10年来渤海沿岸A平台的逐小时数据对大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4年10年间共发生8级以上大风154次过程,按照影响系统的不同分为冷空气影响的冷高压型、温带气旋型、热带气旋型和对流引起的短时大风4种类型。属于冷高压型的大风过程有92次,受温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3次;受温带气旋和冷高压共同影响的有36次;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有5次;对流降水引起的短时大风8次。大风的月际变化显著,12月出现大风的时数最多,7月时数最少,从风向的分布情况来看,北、北西北和东东北3个风向出现的频次最高。利用锋生函数和Z-O方程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锋生作用、温度和涡度平流、高低空急流和动量下传,在促进系统发展并产生海上大风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3.
首先统计分析了FY-3A卫星MWHS(Micro Wave Humidity Sounder,微波湿度计)2010年1月整月和8月28日—9月6日Level-1b全球观测亮度温度T_O和背景场(NCEP GFS 6 h预报场)用辐射传输模式(美国通用辐射传输模式CRTM 2.0版本)模拟的亮度温度T_B随扫描角的分布特征,发现通道3和4的观测随仪器扫描角有抖动、不连续现象。同时沿着仪器扫描线在星下点两测存在观测不对称现象,而且权重函数峰值越接近地面的通道该不对称现象越明显。在统计观测增量T_O-T_B随扫描角和纬度变化的基础上,定量给出了不同纬度带内(每隔5个纬度)MWHS通道3、4和5的扫描角偏差订正系数,该系数可直接提供给各种资料同化系统同化FY-3A MWHS资料时使用。  相似文献   
944.
铜陵矿集区3000 m科学钻揭示,舒家店地区在1775 m以下存在红色的正长花岗岩,从该深度继续钻进约700 m后仍为这种岩石,而这种岩石在地表或其他钻孔中从未见到过。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以富硅、富碱,富含高场强元素如Zr、Nb、Y和轻稀土元素(Eu除外)和较低的Mg O、Ba和Sr的含量为特征,全岩的10000Ga/Al比值为2.6,Zr+Nb+Ce+Y35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型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具有明显的Ba、Sr、P、Ti亏损,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该A型花岗岩的年龄为126 Ma,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A型花岗岩的时代一致,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期岩浆活动当中的第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3次岩浆作用与岩石圈的多次拆沉作用密切相关,而且每一次拆沉作用都会使壳幔附近的深位岩浆房向地壳浅部迁移,而A型花岗岩则是迁移到浅部的深位岩浆房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断裂带侵位而形成,也标志着本区的构造背景在126 Ma时处于拉张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945.
广西昆仑关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昆仑关岩体位于广西南丹-昆仑关燕山期花岗岩带西南端, 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岩.岩相学及化学成分显示其属高钾钙碱性岩系, 具高硅、富碱和铝、低磷和钛的特点, SiO2含量为68.13~72.61, K2O/Na2O比值介于1.28~1.69之间, 铝指数A/CNK=0.72~1.28, 属准铝质一强过铝质岩石.富集Ga、Rb、Th、U、Pb等元素, 而强烈亏损13a、Nb、Sr、P和Ti.稀土元素具明显负Eu异常, 总体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右倾"V"形配分模式.昆仑关古民单元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为93±1Ma, 形成于晚白垩世.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南丹-昆仑关花岗岩带是华南西南端一条重要的铝质A型花岗岩带, 控岩断裂构造为NW向南丹一昆仑关深大断裂.岩石学及主量和微量元素(含稀土)特征表明岩体侵位于后碰撞阶段的张性构造环境.结合研究范围在晚白垩世的构造背景及区域应力场匹配组合关系, 认为其与印度板块在该时期北移所引起的古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所导致的弧后拉张有关, 与浙闽沿海A型花岗岩或碱性岩分别代表了匹配构造体制下的两条A型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946.
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数A(6)值系统地定量化地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地震活动性增强异常的判据,即A(6)值≥4.5时为高值(地震活动性增强)异常。地震活动性增强异常出现后1~3个月为发震优势时段,其次是4~6个月。该判据通过了预报效能尺值评分的检验,可以用于地震预报实践。  相似文献   
947.
山东淄博盆地A层硬质黏土—铝土矿主要赋存于二叠纪石盒子群万山组底部的A层含矿岩系中,矿体呈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A层硬质黏土在该区分布较广,而共生铝土矿矿体主要分布在东宝山—东冲山一带;两矿体的形态、结构、构造比较简单。两矿体垂向分布呈渐变关系,受沉积环境影响呈现不同的颜色和结构,肉眼可大致区分矿体与围岩,具体界线要靠化学分析结果予以区分;矿体厚度均匀,总体与Al_2O_3,SiO_2含量呈正相关,与Fe_2O_3呈反相关;矿石中Al_2O_3,Fe_2O_3,SiO_2的总含量一般在83.5%~85.5%,品位比较均匀,同时三者含量在不同矿石中有着相互消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8.
新疆拜城县波孜果尔A型花岗岩类为富含铌、钽、锆等有用元素的含矿岩体。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EPMA)化学成分分析、电子探针背散射(BSE)对波孜果尔A型花岗岩类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岩浆形成的温度条件与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波孜果尔A型花岗岩类包括霓石钠闪石英碱性长石正长岩、霓石钠闪碱性长石花岗岩、黑云母碱性长石正长岩3种岩石类型。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钠长石、钾长石、霓石、钠铁闪石和铁叶云母。副矿物包括锆石、烧绿石、钍石、萤石、独居石、氟碳铈镧矿、磷钇矿等。岩浆平均温度832~839℃,形成于非造山的板内构造环境,且具高温、无水、低氧逸度的成岩特点。  相似文献   
949.
西昆仑北缘库斯拉甫一带侵入前寒武纪结晶基底(Ch)的中元古代两期岩体,早期以喀特列克岩体为代表,年龄为1 567 Ma,晚期以阿孜巴勒迪尔岩体为代表,年龄为1 423 Ma。早期岩体(δoPt)具有贫硅、高钙、中碱和准铝质等特征; 岩性主要为钙碱性石英闪长岩,岩石稀土总量为168.4×10-6~374.38×10-6、轻重稀土比值为9.3~18.23,中等负铕异常(δEu=0.53~0.82)。晚期岩体(ηγPt)具有富硅、高碱、富钾、强过铝质和全铁含量高等特征; 岩性主要为碱性二长花岗岩,岩石具高的104*Ga/Al比值(3.01~3.5),很高的REE含量(375.68×10-6~1 075.46×10-6),高LREE/HREE(7.07~16.87)和高(LaN/YbN)(8.32~25.2)及强烈负Eu异常(δEu=0.25~0.31)。通过对两期岩体(δoPt和ηγPt)同位素年龄、矿物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特征系统地研究,认为西昆仑北缘在中元古代发生两次明显的岩浆-构造事件,早期事件(δoPt的侵位)与兴地运动(Ⅰ幕)有关; 晚期事件(ηγPt的侵位)在时间及区域上与兴地运动(Ⅱ幕)比较吻合; 早期岩浆(δoPt)可能存在部分幔源物质的加入,显示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属于造山期后花岗岩类; 晚期岩浆(ηγPt)可能经历过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或较高程度的分异演化过程,属于A2型花岗岩的范畴。两期岩浆活动可能为古塔里木板块的固结-裂解提供了新的证据及裂解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950.
安徽牯牛降A型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谢建成  陈思  荣伟  李全忠  杨晓勇  孙卫东 《岩石学报》2012,28(12):4007-4020
皖南地区牯牛降岩体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隆起带内。本文报道了牯牛降花岗岩体新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锆石原位LA-ICP-MS U-Pb定年表明牯牛降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30.1±1.3Ma (95% confidence, MSWD=0.55)。结合己发表的其他高质量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皖南地区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25~130Ma。牯牛降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SiO2 含量为72.21%~74.85%,具有高K2O含量(>5.11%)、高铁值(FeOT/(FeOT+MgO)>0.91)和K2O/Na2O比值(>1.61),低MgO和CaO含量的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烈亏损Ba、Sr、Eu(Eu*/Eu=0.29~0.30),富集REE(>419×10-6)、Rb、Th 和U,较高的高场强元素Zr、Nb、Y和Ga含量。主量和微量元素均表现为A型花岗岩的特征。非常低的Mg#值(0.14~0.16)和较低Cr含量(Cr=10×10-6),高Yb(7.08×10-6~9.02×10-6)、Y(78.7×10-6~90.8×10-6)含量和较高的Th/U比值(5.17~7.79)说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是牯牛降岩体主要形成机制。牯牛降A2型花岗岩特征代表了拉张的碰撞后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