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9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766篇
地质学   388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91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地面起伏对成像及雷达景象匹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勤  李启炎 《测绘学报》2002,31(Z1):50-55
景象匹配是飞行器导航与定位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雷达图像匹配由于具有全天候的特征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分析了实时雷达图像成像方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地面高程起伏对雷达图像构像的影响,并进一步推导出在实时雷达图像上,图像像点位移与地面高程起伏的具体关系;以及为了保证一定的匹配定位精度,对于实飞地区地面起伏的定量要求.同时还对导航定位匹配所用的参考基准图受地面高程起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对理论情况和实际图像进行了计算分析与比较,最后得出在给定匹配精度的情况下,生成参考图时对成像区域内点之间的高差限制要求.  相似文献   
102.
Sagnac型干涉成像光谱仪研制及干涉成像光谱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锡哲  向阳  禹秉熙 《遥感学报》2002,6(3):193-197
空间调制干涉成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SMIFTS)是一种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的空间遥感器。依据应用要求和信噪比方程设计并研制了Sagnac型干涉成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原理样机。用该样机进行了实验室干涉成像光谱实验,获取了较为清晰的可见光、近红外谱段干涉成像图像。对其中各像元的干涉图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提取出了光谱特征明显的成像光谱图像和与被测图样光谱特征相符的像元光谱。由实测光谱辐射亮度曲线反演计算出的光谱反射曲线与标准仪器测得的图样光谱反射特性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对应相似。  相似文献   
103.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方程逆时偏移及其成像条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作者在本文中导出了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情况下,二维弹性波逆时传播的高阶差分格式,实现了弹性波在数值空间中的逆时延拓,从snell定量出发,采用插值法求取网格空间中各点的直达波旅行时,以此作为弹性波逆时偏移的成像条件,实现多波多分量资料的逆时偏移,数值试验表明,逆时偏移能够使地表接收到的波场准确归位,提高资料处理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4.
近50年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朋群  石广玉 《高原气象》2001,20(3):225-233
利用特征向量分析与时序叠加分析和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场中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气候信号,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喷发1a多以后降温最明显,并能持续约半年。除这个主信号以外,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可能出现较为复杂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在二者的振荡关系上。在降水场中的火山信号较弱,表现为火山喷发后的秋冬季节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在青藏高原积雪和深层地温的变化中,没有发现火山和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105.
以北京顺义区32通道成像光谱数据为例,从数据的统计参数入手,分别从数据的方差、动态范围、相关性、直方图等方面分析研究噪声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高局部邻域自动噪声查找与消除算法。  相似文献   
106.
Broadband synthetic aperture borehole radar interferomet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ials in mines have established that wideband VHF borehole radars (BHR), working in the 10–100-MHz band, can be used to probe the rockmass between boreholes over ranges from <5 m to as much as 150 m with submeter resolution. There is evidence that ore bodies reflect these radar signals both specularly and diffusely, much as the ground/air interface does when overflown b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n both SAR and BHR, multiple flight lines, together with diffuse reflections admit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interferometric 3D images of the obje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ssibility of imaging buried objects in three dimensions by interferometrically combining broadband VHF borehole radar profiles shot in adjacent pairs of boreholes. Broadbanding in BHR has the advantage of releasing the image from 2 phase ambiguities, but practically, interferometric borehole radar (InBHR) needs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s (SNR) to avoid noise capture. This means that 3D InBHR is limited to ranges in wavelengths which are less than the rock's attenuation factor Q. Interferometric methods are developed which are capable of mapping ore bodies and other structures in three dimensions. Tangent plane migration methods are developed here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surfaces that lie in the near-field of sparse interferometric arrays.  相似文献   
107.
提出了一个太阳脉冲和经变耀斑中高能太阳宇宙线电子能谱的形成模型,探讨了高能电子通过日冕捕获区的库仑损失、轫致辐射和同步辐射等物理过程,首次研究了日冕等离子体尾场对太阳宇宙线电子的加速及其能谱的形成.所得结果和观测谱能很好地符合,从而较合理地阐明了脉冲耀斑和经变耀斑两类太阳宇宙线高能电子谱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8.
在日心距离1AU处的高速流的前沿部位,经常观测到厚度≈10km的流界面(streaminterface):跨过它密度陡降,温度陡增,风速上升,气压和磁场几乎连续.本文从日心距离0.3AU处一典型高速流的方位剖面出发,采用二维定态MHD模型,研究它在日球赤道面内随日心距离的演化.结果表明,流界面系高速流前沿非线性演化的产物.它先于前、后向激波形成,在日心距离1AU处得到充分发展,且作为高速流前沿的特征结构之一,可一直延伸到1AU以远的外日球层.  相似文献   
109.
我国太阳辐射量区域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查良松 《地理研究》1996,15(2):21-27
对我国近35年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观测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量普遍减少,变化趋势分别为-246MJ/m2·10a和-16.8MJ/m2·10a,减少量最大中心在长江流域。太阳散射辐射量在东北、华北以及南方地区增加,在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减少。此外,用太阳辐射量倾向率的形式归纳出我国四种典型的区域性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0.
火山气溶胶的辐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宏七  赵高祥 《大气科学》1992,16(6):755-760
本文应用辐射传输计算研究了火山气溶胶,特别是大的火山爆发后短时期及火山周围地区内的火山气溶胶,对到达地面的向下的总的太阳辐射通量、行星反照率及大气加热率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