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03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Sorption of the organic pollutant 4-nitrophenol (4-NP) by pyrolyzed and activated Jordanian oil-shale was studied. Pyrolyzed oil shale was prepared using a fluidized bed reactor at 520 °C in the presence of nitrogen. Physical activ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treating the pyrolyzed oil shale with CO2 at 830 °C, while chemical activation was achieved by using KOH and ZnCl2 as impregnating agents. Batch kinetics and isotherm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orption process. Effects of contact time, initial sorbate concentration, sorbent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pH and inorganic salts (NaCl and KCl) on the sorption process by the different sorbents were considered. Chemically activated oil shale, pretreated with ZnCl2, gave the highest uptake of 4-NP. The isotherm experimental data fit reasonably well to Langmuir, Freundlich and Redlich-Paterson models. Three kinetic models, namely the Morris-Weber, Lagergren, and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PSOM), were applied to repres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both pyrolyzed and ZnCl2-oil shale sorbents.  相似文献   
42.
利用2009年11—12月在天津武清气象局测量的云凝结核(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浓度资料以及气溶胶数谱分布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武清地区在不同过饱和度(0.1%~1.0%)下云凝结核浓度及活化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清地区冬季CCN数浓度变化范围很大,过饱和度1%时,浓度变化范围为4000~32000cm-3,且浓度受风速影响明显,风速2级以下CCN数浓度很高,过饱和度1%时,其平均浓度可达16000cm-3,但对于4级风速以上CCN平均浓度为4000cm-3左右;在过饱和度0.1%~0.4%间CCN浓度变化较大,过饱和度每增加0.1%,CCN浓度增加值平均约为过饱和度0.4%~1.0%间浓度增量的5倍。低过饱和度(0.1%、0.2%)下,活化率受风速影响明显,1级风速下的CCN活化率约为4级风速下的3倍,但在过饱和度1%时活化率则相差不大。CCN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时刻为北京时间08:00和18:00左右,活化率的日变化则呈双谷型,这主要是受局地排放影响的结果。利用指数函数拟合各风速下CCN浓度过饱和度谱,表明该地谱型为典型的大陆型。  相似文献   
43.
对新疆西南天山大山口金矿床中2个成矿阶段石英样品进行了40Ar-39Ar快中子活化测定,谱线特征均为马鞍型,其坪年龄为(207.16±0.85)~(212.59±0.68)Ma,最小视年龄为(205.54±6.56)~(210.78±6.79)Ma,等时线年龄为(205.67±1.68)~(212.43±2.42)Ma,三者均十分接近,说明所测2件石英样品的年龄值可信.坪年龄代表了含金石英脉的形成时代相当于印支晚期.西南天山一些典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也发生在此时期内.  相似文献   
44.
滇西北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西缘铜多金属成矿带受澜沧江断裂带控制,赋矿围岩为二叠系至第三系,主要由下二叠统经上三叠统到上侏罗统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碎屑岩建造、火山岩建造及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矿体主要以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对该成矿带上的金满铜矿床和水泄铜(钴)矿床主成矿阶段的石英进行了^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分别为56.7±1.0Ma和59.2±0.8Ma,且各自与对应的等时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都可以代表矿石的形成年龄。综合已发表的有关兰坪盆地西缘及盆地内部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矿床与区域矿床具有一致的成矿时代,反映区域铜、多金属矿床均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早期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45.
仁里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区域成矿条件、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为矿田勘查设计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矿田范围内对燕山期、武陵期花岗岩及每个矿区代表性伟晶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岩石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对矿田内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锂辉石伟晶岩分别进行了锆石U-Pb、白云母Ar-Ar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①多期造山与燕山期陆内活化是成矿的有利地质背景,多阶段伸展作用导致幕阜山地区多期大规模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②矿田构造主要以NE(或NNE)向构造为主,复合改造NW向及近EW向构造,NE(或NNE)向和NW(或近EW)向构造呈现立交桥式的构造格局,控制了花岗岩和伟晶岩分布;③矿田内伟晶岩属极高分异、富硅、过铝质花岗质岩石,燕山期花岗岩属陆壳改造"S型"花岗岩;④幕阜山岩体由岩体内接触带往岩体外接触带(10 km),由黑云母伟晶岩→二云母伟晶岩→白云母伟晶岩→锂云母伟晶岩→锂辉石白云母伟晶岩过渡,形成了较完整的稀有金属演化序列:无矿化→Be→Be+Nb+Ta→Be+Nb+Ta+Li→Be+Nb+Ta+Li+Cs;⑤稀有金属成矿与构造岩浆时空演化、构造组合、特别是岩浆的分异程度密切相关,矿田内燕山期花岗岩年龄139.3~146.2 Ma,稀有金属成矿年龄为130.5~130.8 Ma。  相似文献   
46.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卵子激活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动物的成熟卵子的激活都是由受精引起的,精子的刺激引起卵子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完成[1].而对虾的成熟卵子的激活可由海水引起,而无需受精[2~9].在对锐脊单肢虾(Sicyonia ingentis)卵子激活研究中发现,其成熟卵子无论受精与否,在接触海水以后具有相同的激活过程,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完成没有区别,但未受精卵不能进行正常的卵裂[7].  相似文献   
47.
南极GRV 98003和其它3个铁陨石的化学组成及分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仪器中子活化测定了从南极回收的GRV98003铁陨石和乌珠穆沁铁陨石Cr,Co,Ni,Cu,Ga,Ge,As,Sb,W,Re,Ir,Pt及Au的浓度。根据化学组成,重新对这两个未分群的铁陨石进行了分类工作,其中将GRV98003铁陨石划分为IAB群,乌珠穆沁铁陨石划分为与IAB群相关的单独铁陨石。GRV98003铁陨石的元素丰度模式、元素对相关性(如NiAu,CoAu,AsAu,WAu,CuAu,SbAu)等与NWA468铁陨石(IAB)相似,但前者具有明显的难熔亲铁元素(Re,Ir)和中等挥发性元素(Ga,Ge)的贫化。此外,本文还对南丹铁陨石(IIICD)和邕宁铁陨石(IA)的化学群重新进行了讨论,提出将前者划分为IAB复合群的主群,而将后者划分为与IAB复合群相关的单独铁陨石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8.
东濮凹陷沙一段源岩的成烃动力学参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成烃动力学原理对东濮凹陷沙一段源岩进行研究表明,沙一段源岩中的成烃有机质具有非均质性.沙一段目前正在生烃的活化能范围为90kJ/mol~110kJ/mol之间.对应的成熟生烃门限埋深约在2200m左右。该结果为评价沙一段源岩提供了基于动力学上的证据.同时对推进沙一段的油气勘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9.
In order to make use of ocean clay reasonably and excavate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he properties of ocean clay in Chinese investigating area of the East Pacific have been tested with the chemical analysis, XRFS, ICP/MAS, granulometry and SSA,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y sediments of this area are rich in clay minerals, fine granularity, bigger SSA, bigger water absorbability and lower ion changing ability etc.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ocean clay and macromolecule materials, using the dry milling method with silane, aluminate, stearic acid coupling agents etc the properties of ocean clay are improved. The effect has been evaluated by testing the water absorbing of the modified ocean clay and their dispersing in paraffin liquid. The result is that KH550 is better than any other active reagents, and the best activation technics is that 1.5% (volume) of KH550 quantity, 20min of milling time. The DTA, XRD, SEM and IR analyses and SSA testing show that the organic activation can not change the mineral structure but can densify the structure of clay,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is chemical covered mainly and chemical combined secondly.  相似文献   
50.
为了探究高级氧化技术对土壤中有机氯代烃的氧化降解作用,为ISCO(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技术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考察了热活化过硫酸盐(persulfate,PS)氧化降解不同类型土壤(砂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中挥发性氯代烃污染物(三氯乙烯(TCE)、三氯乙烷(TCA)、顺式-1,2-二氯乙烯(cis-1,2-DCE)、1,2-二氯乙烷(1,2-DCA))的效能;同时,通过硫酸盐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探究了不同土壤介质中有机质和无机组分在过硫酸盐消耗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在50℃时,热活化过硫酸盐可有效降解土壤中1,2-DCA、cis-1,2-DCE、TCA和TCE,砂类土壤介质中4种氯代烃降解效果依次为25%、89%、5%和61%,黏土类土壤介质中4种氯代烃降解效果依次为35%、86%、8%和63%;4种氯代烃的降解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is-1,2-DCE、TCE、1,2-DCA、TCA,砂类土壤中的氯代烃总体降解效果优于黏土类土壤中氯代烃的降解效果。另外,土壤中过硫酸盐氧化降解氯代烃反应研究发现,砂类和黏土类土壤介质组分中有机质消耗率分别为81.3%和72.6%,铁元素消耗率分别为80.5%和38.6%,表明土壤介质组分与过硫酸盐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导致过硫酸盐自身的大量消耗。由此可知,土壤介质中的有机质、铁元素等矿物质均参与过硫酸盐的消耗过程,且土壤有机质、铁元素与氯代烃之间在消耗过硫酸盐反应上存在竞争关系,土壤组分过多地消耗了过硫酸盐,导致了氯代烃的氧化降解效率较低。因此,针对实际有机氯代烃污染场地,采用过硫酸盐氧化技术进行修复时,过硫酸盐的实际投加量要远高于化学计量值,需充分考虑到土壤组分对过硫酸盐自身的消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