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对2003年9月中旬广东的大暴雨过程,从天气图、云图、雷达图和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并用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次广东沿海大范围的强降水.是由多个影响系统的叠加共同作用所造成。  相似文献   
82.
1982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与ElNino事件发展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真  陶诗言 《大气科学》1992,16(1):62-68
本文利用1980—1983年四个夏季(以7月平均为代表)的ECMRWF资料,分析了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强烈发展前的1982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的异常.从一系列显著异常的观测事实分析中得出:1982年夏季异常强的东亚高空东风急流是1982~1983年El Nino事件发展的一个可能促发机制;1982年澳大利亚冬季冷空气的异常堆积导致澳大利亚至东太平洋纬向热力对比的增强,是赤道太平洋偏东信风迅速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84.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人终于第一次独立自主地将中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 至此,浩瀚太空口已经接待了5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张福林、焦立中、卢杰、杨利伟。他们以出色的表现,让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人类宇航史册中。  相似文献   
85.
快速西行进入南海台风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忠  林良勋 《气象》2004,30(9):14-18
通过对快速西行进入南海的 1 3个台风快速西行期间西风带环流系统、副热带高压活动和台风环境流场的特征以及这些台风进一步的移向、移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台风快速西行进南海期间西风带的特点是中纬从中亚到东亚有高压脊或以纬向环流为主 ,西风槽偏北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强大且呈带状分布或不断加强与西伸 ,造成副热带高压南侧与台风之间梯度加大 ,使偏东引导气流加强。研究还发现 ,如果台风南北两侧均为偏东环境流场 ,将使台风西行更快。  相似文献   
86.
分析0307号台风Imbudo移向移速变化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短期调整、云图特征及台风环境流场、气压场的变化,发现Imbudo是在向西北方向运动接近强副热带高压时,在副高的操纵下向西北偏西方向快速运动.其后期移向变为西北的主要原因是副高南落,轴线顺转,东南引导气流加强,地面和低层在台风的北方和西北方气压和高度下降;上升运动的分布发生变化,台风北方出现上升运动区.进南海后在其前进方向有南落的副高脊和遇到南海中南部的西南气流是其速度减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7.
大气经圈环流对波动和能量传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劲钧 《大气科学》1990,14(4):413-421
本文用斜压准地转模式讨论了经圈环流作为基流的一部分对不同风系中波动和能量传输的影响。特别指出在东风带中因经圈环流的存在,就可能形成定常和非定常的经向行星波,使夏季低纬度东风气流中的波动及其能量向中、高纬度传播。 文中还分析和计算了定常经向波和瞬变波的群速度和一些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88.
北京一次连续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虎  付宗钰  熊亚军  时少英 《气象》2007,33(6):32-36
2006年4月7—10日北京出现空气质量持续重污染,对当地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从天气形势、气象要素、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分析了这次重污染的形成及维持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连续重污染过程是一次沙尘过程先后两次影响北京所造成。第一次为内蒙沙源地沙尘随西北气流南下影响北京的典型沙尘污染过程;第二次是移至下游的沙尘在“回流”天气形势下沿偏东风返回北京所造成,较为少见。这次重污染是混合型的,是沙尘和静稳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
1982—2009年冬夏两季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趋势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82—200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利用EOF方法,分析了20~70 d北半球夏季(6—9月)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与冬季(12月—次年2月)季节内振荡(也称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不同的强度趋势。结果表明:BSISO指数有明显加强的趋势,而MJO指数的趋势则不明显。进一步利用频率—波数分析方法将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分成西传和东传两部分。结果表明:东传的BSISO在其活动中心——热带印度洋地区有显著加强的趋势,而东传的MJO在其活动中心的趋势则不明显,仅在其活动中心西南部即热带印度洋西南部有减弱的趋势。为探究其原因,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纬向风垂直切变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1982—2009年,西太平洋和印度洋SST无论冬夏均持续增暖,SST并不能解释冬夏两季ISO不同的趋势特征;而夏季热带印度洋地区对流层中低层东风垂直切变减弱,冬季海洋性大陆地区东风垂直切变增强。由此认为:热带印度洋东风垂直切变减弱有可能有利于东传的BSISO加强;而海洋性大陆地区东风垂直切变加强有可能削弱东传的MJO,但这种减弱效应被冬季海洋性大陆地区增强的上升运动产生的加强效应抵消,所以MJO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0.
随着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装备技术的不断提高,海上风机日趋大功率,叶轮直径也越来越大。文章结合国内首台171m 直径叶轮海上风机的实际施工,介绍大直径叶轮海上风机分体安装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