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结构化居民地群的多层次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比例尺跨度较大(10倍甚至50倍)的情况,现有的聚类方法较难体现居民地的渐进合并过程。拟在初始数据源比例尺和综合后地图比例尺之间内插系列中间比例尺,在多层次上进行居民地群的识别。根据空间认知原理和格式塔视觉准则,将居民地群的空间结构概括为5种典型模式,并定义了各模式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紧密性网络与典型模式相结合的结构化居民地群识别方法。首先,通过Delaunay三角网对大比例尺居民地要素进行邻近关系识别,建立紧密性网络图,判断强闭合环路、弱闭合环路和延伸线,识别群结构中的各类典型模式。然后对识别出的群结构进行综合处理,依据设定阈值处理得到中间各级比例尺数据,从而实现多尺度空间数据的连续可视化。实验表明,利用该方法识别出的结果能够体现居民地群的空间分布特征,更加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相似文献   
242.
墙背粗糙导致墙后土体应力方向发生偏转,目前,黏性土中考虑土体应力方向偏转对土压力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首先在探讨墙后土体主应力偏转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沿主应力迹线分层形成曲线薄层单元。然后,通过分析曲线薄层单元的受力情况,建立曲线薄层单元的静力平衡方程,推导出平动模式下黏性土体土压力沿墙高分布的公式,进而获得黏性土土压力分析新方法。最后,将本文方法与实测结果和现有理论进行对比验证和参数分析,验证本文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墙土摩擦效应的计算结果更能准确反映黏性土体土压力沿墙高的分布规律;土压力大小随黏聚力增大而减小;随着墙土摩擦角的增大,土压力合力逐渐减小,作用点高度缓慢升高。  相似文献   
243.
研究冻土动强度对寒区工程和人工冻结工程施工及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主应力轴旋转对冻结黏土动强度特性的影响,利用空心扭剪仪开展不同围压下冻结黏土动三轴和空心扭剪试验,探讨了主应力轴旋转对冻结黏土动强度、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应力轴旋转导致冻结黏土试样的动强度降低,围压越低主应力轴旋转对动强度影响效果就越明显;随着震动次数的增多,主应力轴旋转条件下冻结黏土动黏聚力衰减速度相对于主应力方向固定时加快;不同于主应力轴方向固定条件下动内摩擦角随震动次数增多而衰减的特点,在主应力轴旋转条件下动内摩擦角随震动次数增多而增大。另外,研究显示主应力轴旋转条件下动强度、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均与震动次数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线性方程对其进行了拟合,并给出拟合系数和确定系数。  相似文献   
244.
钻杆式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试系统的柔性会影响最大水平主应力的计算精度。利用空心岩柱液压致裂试验获得的岩石抗拉强度来取代重张压力计算最大水平主应力是降低钻杆式测试系统柔性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在福建某隧道深度为65 m的钻孔内开展了8段的高质量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试,随后利用钻孔所揭露的完整岩芯开展了17个岩样的空心岩柱液压致裂试验。利用空心岩柱液压致裂所得的抗拉强度平均值为8.40 MPa,与经典水压致裂法确定的岩体抗拉强度8.22 MPa接近。对于20 m的范围内8个测段的原地应力量值,最小水平主应力平均值为8.41 MPa,基于重张压力Pr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平均值为16.70 MPa;基于空心岩柱抗拉强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量值平均值为16.88 MPa,两种方法获得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平均值基本一致。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σH > σV > σh,这种应力状态有利于区域走滑断层活动。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对于钻杆式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试系统,当测试深度小且测试系统柔性小时,基于重张压力和基于空心岩柱抗拉强度得到的最大水平主应力量值差别不大,这说明基于空心岩柱的岩石抗拉强度完全可以用于水压致裂最大水平主应力的计算,同时基于微小系统柔性的水压致裂测试系统获得的现场岩体强度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45.
山西太古代——中生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建平 《现代地质》1991,5(4):355-365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山西太古代至中生代五次主要构造运动的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及分布规律。中太古代晚期(阜平运动)以SSW向挤压为主;晚太古代末期(五台运动)、早元古代末期(吕粱运动)和侏罗纪(燕山运动)受SE—SEE向挤压;白垩纪(四川运动)以SSW向挤压为特征。五次构造运动的最大主压应力均呈近水平方向。  相似文献   
246.
本文通过野外构造形变资料的研究,确定了厦门地区中生代的两期(侏罗纪、白垩纪)构造应力场及其主应力方向;利用最新一期共轭剪节理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确定了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及其主应力方向。最大主压应力轴的优选方位分别为:侏罗纪SE138°,∠8°,白垩纪SW205,∠12°,第四纪以来NW312°,∠21°。 采用石英错密度法,估算了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值,侏罗纪为88.5MPa,白垩纪为81.5MPa。利用岩石力学声发射技术,测定了现代构造应力大小,在标高为3——-151m(埋深为18——151m)的范围内,最大主压应力值为2.55——16.2MPa,最小主压应力值为1.1——10.1MPa。  相似文献   
247.
新密矿区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热液方解石,石英晶洞中产出一种中间相碳沥青,由不同生长状态的中间相组成,包括5种光学结构:中间相基质、中间相小球体、中间相复合小球体、片状体及流动型。笔者认为这种碳沥青的原始物质来源于煤层本身,它与煤层中出现的各向异性体具有密切的戍因联系,是热变员作用时期煤中富氢壳质组排出的液态烃类(煤成油)运移出煤层,聚集于晶洞中逐步转变而成。由于中间相是一种过渡相态,作为一种特殊地质现象保存下来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它的发现表明了地质时间的作用在有机质热成熟作用过程中是重要的,但是是有限的;同时亦证明了腐植煤只有一定产出液态烃类的能力,在其变质作用过程中,也存在烃类产出、运移与聚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48.
高孔隙性软弱砂岩在一般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力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东俊 《岩土力学》1982,3(1):13-25
本文作者利用茂木清夫教授的岩石真三轴压缩仪,研究了抗压强度为300公斤/匣米2左右,孔隙度高选27%,容重仅为1.85克/厘米3的高孔隙性软弱砂岩的力学特性.在室温下,把围压加到500公斤/厘米2,就观测到变形和破坏特性,从脆性过渡到韧性的全过程.同时,分别在50和100公斤/厘米2的恒定围压下,成功地把中间主应力σ2从σ2=σ3的下限加到σ2=σ1的上限,观测到强度随中间主应力的增长而连渐增加到最大值后又逐渐下降的全过程;在100公斤/厘米2的恒定围压下以及σ3=100,σ2=295公斤/厘米2的一般三轴应力状态下。  相似文献   
249.
李作勤 《岩土力学》1980,2(3):63-76
以往,土力学中计算土体变形应用的是弹性理论,土被简化为直线变形体.在稳定性分析中应用的是塑性理论,土体的强度的发挥与变形无关.这些不妥当的假定沿用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电子计算技术应用于土力学,人们才可根据试验获得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来计算实际土体的应力和应变分布,从而判断土体各点所处的状态是弹性平衡,还是塑性平衡,这种判定需要一个量标~抗剪强度指标.土的强度的确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应力条件和排水条件有关,而且与变形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50.
干密度对粗粒料的强度特性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三维应力状态下影响更为显著。通过不同密度粗粒料大型真三轴等小主应力等中主应力系数(b=0.25)加载试验和大三轴试验研究了干密度对粗粒料强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型真三轴试验的应力曲线基本呈爬升型,高于和陡于大三轴应力曲线,表现出较强的硬化性;粗粒料强度基本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或小主应力的增大呈线性增大;大型真三轴试验强度比大三轴试验强度增大20%~97%,且小主应力越小,强度增大幅度越大;令粗粒料黏聚力为0,则内摩擦角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大,随小主应力的增大而减小;破坏应力比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大,随小主应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减小,大型真三轴试验的破坏应力比小于大三轴试验的破坏应力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