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6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的专业主干课“土壤地理学”为例,在全面剖析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体系,并深入挖掘了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教学途径和预期成效。基于典型教学案例“东北黑土地退化与保护”,本文展示了思政元素如何潜移默化融入课堂教学,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2.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地理研究》2015,34(6):1173-1187
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和女权运动,身体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兴起,一个被布莱恩·特纳(Bryan Turner)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来临了。身体研究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众多哲学家、社会理论学家纷纷投身于身体研究,重新解读了身体在认识世界和知识生产中的重要性。身体转向作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人文地理学家的关注。许多批判地理学家,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反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酷儿地理学家认为,身体研究是改善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的可能途径。在“身体转向”的影响下,身体研究逐渐渗入到情感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家从人文社会科学中引入多种理论,如表演理论、精神分析法、非表征理论等对身体研究进行了探讨和阐释。基于这样的背景,梳理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身体研究的文献,归纳了人文地理学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和理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成果,此工作具有切实的学术意义并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未来地球”计划旨在提出系统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的学术思想、顶层设计、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等,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在分析“未来地球”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定位,并探索“未来地球”计划的5 个优先事项对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的目标、视角和路径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的学术思路。以“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为参照标尺,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的逻辑架构,从提高预测能力和评估水平、调控过程和管制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及体制机制设计等3个方面,讨论了面向“未来地球”的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84.
刘云刚  李志刚  黎斌 《地理学报》2014,69(8):1224-1233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走出“精致的平庸”,走向“精致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厘清当前研究中学术与应用间的梗阻,使学术研究回到创新的源点:理论与现实的相互激发,并破除对西方人文地理研究的模仿和迷信.为此,需要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并使之根植于本土的问题和制度;需要完善本土研究机制,包括区分学会和协会、区分学术和应用、区分学术地理和应用地理;要倡导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已有研究保持批判性;让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并适应本土知识生产的需求;让研究实事求是、根植于地,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深度交流.只有这样,中国人文地理学方能实现知行合一,走出殖民地理的陷阱,走上真正自主的知识生产之路.  相似文献   
85.
《地理学报》2005,60(3):528-528
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年会成功在我校召开刘盛佳(左2)、曾菊新(右2)、龚胜生(右1)、周勇(左1)四位学术带头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4年私立华中大学的史地专业,1958年正式成立地理系,其后发展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2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  相似文献   
86.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全胜  张雪芹 《地理研究》2005,24(3):487-487
2005年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52次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DIVERSITAS)共同组织发起。会议共设有4个中心议题: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战略。这次香山会议,得到了徐冠华院士、叶笃正院士和孙鸿烈院士的大力指导,得到了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学者的积极响应,叶笃正院士、施雅风院士等60多位活跃在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7.
我们国土部门肩负着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的重任。随着资源的紧张,我们这个部门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无所不在的眼光都在监督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对此有些同志感到不自在,害怕监督,不愿接受监督,或不自觉接受监督。在这里,我要说,受监督不是坏事,我们国土人要学会在被监督中享受快乐!如何理解?其一,被监督能促使自己注意形象,端正言行,从中我们享受素养提高的快乐。"人非圣贤,孰能无  相似文献   
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项目研究特征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疏影 《地理学报》2013,68(10):1307-1315
以2007-2011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代码(D0102) 的申请书作为样本,对申请代码、重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中国人文地理学近期发展特征。分析认为,科学问题综合与学科间交叉研究的增加使人文地理学学科边界呈现模糊化的趋势;研究方向体现了时代特点且各研究方向之间申请数量比较均衡;研究关键词大量涌现但共识性表述相对较少;选题颇具本土应用特点但学科体系建设意识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89.
吴传钧院士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地理学家.他自献身地理学事业以来的60余年中,孜孜以求,为建设现代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0.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专业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国扬 《热带地理》2008,28(2):134-138
专业镇是构建主导产业群体系的建制镇,是一个最基层的行政区域.主导产业群体系是产业集群等产业组织的高级形式,是专业镇成为乡镇和中心镇高级形态的根本体现.专业镇实施产业经济、地域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等建设协调发展,使它有别于各种产业园区的发展.镇域"根植性"和"集群文化"是主导产业发展的莺要人文因素.镇政府在培育主导产业、根植性、集群文化三者互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专业镇发展是镇政府执政治理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