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0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241篇
地球物理   214篇
地质学   743篇
海洋学   396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273篇
自然地理   76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地球》2014,(4):24-27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生活选择善待地球的生活。  相似文献   
932.
为定量揭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本文基于1997、2000、2011和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动态变化模型以及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近20年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97—2017年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互花米草沼泽和芦苇沼泽面积不断扩张;景观演替主要表现为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互花米草沼泽;2)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3)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急剧下降的趋势,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演替受到的干扰呈正相关.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3.
钱塘江河口为强涌潮、高含沙量、河床冲淤剧烈的河口,其盐度输移时空变化受河床冲淤的反馈影响十分显著。建立了考虑河床冲淤变化的一维盐度动床数学模型,耦合求解水沙运动、河床冲淤及盐度输移过程,数值计算方法采用守恒性较好的有限体积法。验证结果表明:河床冲淤对氯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动床模型的结果与实测基本吻合,在长历时盐度预报中采用动床模型是必要的。应用该模型分析了钱塘江河口咸水入侵对上游建库、治江缩窄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响应,探讨了杭州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结果表明,新安江水库、河口治理缩窄工程对改善河口淡水资源利用、保障杭州市供水安全显著;供水保证率要达95%以上,需采取上游水库泄水调度和新建备用水库等措施。  相似文献   
934.
选用2020年高分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对河南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进行遥感监测,探讨人类活动对河南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总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介于0~0.007。不同类型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不同,内陆湿地类型受人类干扰程度最大,其次为地质遗迹类型、野生生物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935.
基于构建的能够同时反映植被覆盖和生产能力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1年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呈上升趋势,增速为0.7a-1,石漠化区内除省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局地显著降低外,占94.59%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显著上升;(2)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与降水、气温的偏相关系数均以正相关性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区分别占17.48%、68.79%,与气候因子的复相关系数以正相关分布为主,显著正相关区占到81.79%,石漠化区内气候变化的综合作用有利于植被生态质量的提高;(3)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两者的贡献比例分布为18.84%、81.16%,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近年来全省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36.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益剧烈的背景下,为评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本文基于GEE平台,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选用2000—2020年MODIS产品数据构建RSEI指数,采用趋势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残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过去21年间,黄土高原RSEI呈升高趋势,其增长速率为0.005/a(p<0.01);(2)空间上,RSEI以增长趋势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92.78%,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改善趋势;(3)迁移上,差等级迁移距离最大,为85.67 km,其次是良等级,为49.05 km,迁移距离最小的是中等级,为30.18 km;(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对黄土高原RSEI产生正面影响,且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37.
定居是人类从高度移动的游猎生活发展到全年固定于一处居住的漫长过程。定居的发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技术演化和文明起源具有深远影响,而定居的产生受到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资源压力、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影响。青藏高原是研究人类适应和定居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理想区域,对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的定居过程关注较多亦争议颇多。通过梳理已发表的考古学、地理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文献,发现目前对于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研究,侧重于讨论低海拔人群或者农作物扩散的影响,对动物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则关注较少,定居高原的年代和驱动机制仍存在争议。遗址使用的季节性分析,是判断古人是否全年定居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如何利用青藏高原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遗存因地制宜进行遗址季节性分析以及建立高原遗址动物资源利用时间表的方法。本文认为,开展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定居与动物资源利用研究,首先,应全面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现生动物骨骼形态、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数据库,为考古遗址动物遗存物种鉴定提供基础;其次,在物种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人—动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评估人类在遗址活动的季节性以及动物资源在人类定居青藏高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8.
罗贤  李运刚  季漩  何大明 《地理学报》2023,(7):1703-1717
中国发育了亚洲主要的国际河流,丰富的跨境水资源在区域“水—能源—粮食—生态”安全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驱动,国际河流区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与跨境影响等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规律与变化归因、跨境影响与安全风险调控,探讨跨境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关系,构建适应全球变化的跨境水资源协调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发成效。面对全球变化影响下日益突出的跨境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风险问题,国际河流的水文地理研究,更需要借助空天地一体化精准监测技术、现代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通过提供可量化、可参与、可公开的研发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对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地缘合作、健康维持与风险管控、跨境水外交与环境外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39.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最早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省份之一。厘清退耕还林工程时期的甘肃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时间地区双向固定效应的广义相加模型定量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辅以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对2000—2020年甘肃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省植被NDVI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004。全省81.43%的地区植被呈显著改善趋势,1.08%地区呈显著退化,其余地区无显著变化。(2)甘肃省植被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大于气温;气温对植被NDVI起抑制作用,而降水对植被NDVI起非线性促进作用。(3)人类活动使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东黄土高原,贡献度为15.4%~48.6%;使植被NDVI下降的区域位于甘南、河西走廊及马鬃山地区。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甘肃省植被覆盖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0.
马燕 《地理教学》2014,(17):37-39
正一、从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安排看"必修3"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阐述有关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1"主要涉及科学领域,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即重在阐述有关自然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2"主要涉及人文与社会领域,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重在阐述人文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