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55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931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研究暴雨过程中逆风区特征及应用判据,统计分析2010—2017年山东临沂地区暴雨过程中的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风暴内的垂直环流是造成逆风区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逆风区表现为β中尺度和γ中尺度,其形态在不同天气类型下有明显差异;逆风区持续阶段降水强度增大,持续时间与过程累积雨量呈正相关;当雷达最低仰角识别到逆风区,其厚度≥4.0 km、强度≥15 m·s-1、径向速度绝对值最大值≥5 m·s-1且持续30 min以上时,风暴常明显发展,相关特征可用于预报风暴和暴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2.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航空器起飞和着陆安全的重要因素,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数据,从风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上对低空风切变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一次飑线过程和一次低空急流过程的资料对识别算法进行了验证。识别算法的核心是分别计算二维合成风切变、垂直风切变和时间风切变。在计算二维合成风切变时,先利用风切变强度因子自适应地选择拟合“窗口”的大小,再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方法,得到水平风切变。结果表明:自适应多尺度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合成风切变,在低空风切变识别效果、切变连续性和边缘数据处理等方面都优于我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的PUP合成风切变;垂直风切变反映了雷达径向速度的高低空配置情况;时间风切变可提供径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算法还可应用于民航机场低空风切变的识别和预警。   相似文献   
53.
利用2016、2017年郑州机场高分辨率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半小时平均观测资料, 对机场上空低空急流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研究, 结果表明:夏末、秋季低空急流出现次数相对较少, 春季、夏初是高发时期, 冬季易出现较强的超低空急流, 只有春季风速从低层到高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过程, 8月末可能是急流的时空转换期; 夜间和凌晨是高发时段, 白天降低30%~40%, 一般情况下, 00—12时(世界时, 下同)急流较弱, 12时后明显增强向上发展, 19时开始减弱, 持续至21时; 急流中心最大风速一半以上在12~18 m/s, 高度集中在60~180 m和300~900 m, 超低空急流占大部分, 夜间出现最大风速的概率远高于白天; 低空急流发生高度大部分在飞机起飞或着陆的范围内, 使飞机复飞概率增加, 对夜间航班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4.
强热带风暴“莲花”(0903)非对称降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雷达回波和NCEP分析资料,本文从水汽条件、环境风垂直切变和风暴移动状态等方面诊断分析了0903号强热带风暴"莲花"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莲花"南侧充足的水汽输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条件,同时水汽通量在水平空间上的非对称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降水的非对称分布。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导致"莲花"降水结构改变并最终形成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的主要动力因子。随着垂直切变的增强,同时配合风暴南侧充足的水汽条件,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逐渐形成,在较强垂直切变长时间的作用下,强降水最终集中于顺切变方向左侧。在较强垂直切变的作用下,逆切变一侧的下沉运动抑制了陆地摩擦和地形抬升所形成的对流的发展。相对于较强的垂直切变而言,"莲花"相对稳定的移速和移向条件难以主导强热带风暴降水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55.
何建中  郭品文 《高原气象》1993,12(4):361-366
本文在半地转近似下讨论了纬向切变基流中的非线性正压Rossby波,给出了存在波解的切变基流条件。  相似文献   
56.
应用动力学分析方法,对低空急流超地转特征的形成机理和暴雨的反馈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压能场作功(—·▽E)大于位能场作功(—·▽φ)是低空急流超地形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暴雨的反馈作用通过激发一个不平衡增量促使上升运动加大来加强暴雨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57.
东亚梅雨锋暴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梅雨锋的大尺度环流、梅雨锋的次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特征、梅雨锋低空急流和暴雨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对低空急流和暴雨发展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8.
利用高频返回散射技术探测远地核爆炸电离层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利用高频返回散射技术探测我国1976年的一次低空大当量核爆炸电离层效应的结果。返回散射探测设备设于离爆炸点2205km的新乡。本文得到了核爆炸产生的附加电离区和电离层扰动的参数。这些结果与爆炸区附近其他手段观测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9.
黎金水 《广西气象》2005,26(4):62-62
自2005年6月13~22日受高空低槽、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共同影响,广西出现持续大范围大雨、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致使西江、桂江、浔江河水急剧上涨。6月18日09时西江梧州水位到达警戒水位(17.30m),20日02时开始,洪水以每小时超过20cm速度急速上涨。6月21日20时,梧州市拉响了河东防洪堤洪水漫顶进水的第一声预警警报,6h内高程27m以下的人员和物资必须撤离到28m以上。22日05时,响起了河东进水的紧急警报,低水位的人员必须马上撤离,22日06时50分,洪水漫过梧州市河东防洪堤顶,07时水位高达25.43m,超警戒水位8.13m,并仍以每小时1lcm速度E涨。  相似文献   
60.
针对严重干旱缺水,梧州气象台利用713C型测雨雷达在11月14日08时到16日18时,对一次由高空低槽和低层切变辐合及地面较强冷空气共同影响的天气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并协助梧州各市县、贺州、玉林以及广东肇庆等周边地区联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