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06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76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南海海底地震仪异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数据处理至关重要,是获取深部地壳结构的基础与前提.2006年实施OBS2006-2测线时,有2台OBS(OBS03,OBS06)数据出现异常,无法使用.由于海上航次花费巨大,采集到的数据弥足珍贵.本文采用数据格式检查、邻近台站对比分析、重采样等方法,成功地对这2台OBS数据进行了解编处理,得到了这两个台站的综合地震记录剖面;利用上述方法对2011年实施的OBS973-3测线中的异常台站OBS03进行了分析处理,同样得到了OBS03台站的综合地震剖面;通过查看两次海上实验班报发现,OBS2006-2测线之OBS06与OBS973-3测线之OBS03内部Sedis编号相同,为同一台记录仪器,再一次验证上述处理方法正确可行;然后对OBS2006-2测线2个台站进行震相识别与走时拾取后,利用前人纵波速度模型开展了射线追踪与走时模拟.此次对异常OBS数据的重新处理工作,不仅为OBS探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处理经验,而且将提高OBS2006-2测线地壳结构的可靠性和约束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2.
受制造成本和工艺的限制,GPS授时地震仪中的守时晶振不可避免地会有频率误差,继而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随着采集时间的增加,各台站之间会出现采集不同步现象。介绍了Akima分段多项式插值重采样方法及其在GPS授时地震仪时间校正中的应用。通过对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Akima插值重采样试验表明,Akima插值重采样方法可应用于GPS授时地震仪走时误差校正,是一种简便、高效、保形性好的插值重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93.
泰安地震台重力扰动现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滤波分析法对山东泰安地震台重力固体潮观测的分析表明,重力观测中存在大量高频扰动信号.通过与气象观测实况资料的对比发现,这些异常扰动信号除了受台风等热带气旋影响外,还明显与“冷空气”过境等区域强对流天气有关. 对泰安台JCZ-1甚宽频带地震仪观测资料的频谱分析和滤波处理进一步表明,区域强对流天气及台风对重力仪的影响频段均在1—8 s范围内,其中2—6 s区间影响最为显著; 强对流天气过程触发的扰动信号范围可以在1—16 s,但8 s后扰动信号对重力仪观测基本不造成影响,即重力仪对高频扰动信号的响应存在8 s的截止周期.JCZ-1甚宽频带地震仪的波谱分析还反映出扰动信号的动态特征,即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扰动信号在发展、传播过程中,首先出现的信号频率较高,随着时间推移信号逐渐向低频演化,揭示了干扰信号传播的多普勒效应以及扰动信号激发源的移动特性.   相似文献   
94.
高采样率四分量钻孔应变同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we adopt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wo 10Hz YRY 4-component borehole strainmeters and one 100Hz FBS-3B broadband seismometer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their observations to the April 11, 2012 Mw 8.6 earthquake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and compare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oseismic stage after preprocessing of the data. We analyze the spectrum's dynamic process during the coseismic stage with the S transformation method, and discuss the spectrum's details in different seismic phases. The S transformation results of the data of seismometer and borehole strainmeter at the same station show that the coseismic spectrum evolu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observation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can be cross-referenced in indentifying the wave signals, which proves that the borehole strainmeter measurements at high frequencies are reliable.  相似文献   
95.
为了配合汶川地震科学深钻,弄清楚钻孔附近浅层的断层面结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别在四川省绵竹市天池乡和四川省绵阳市南坝镇布设15套南非矿山地震研究所(IMS)生产的矿山地震仪.分析矿山地震仪天然微震监测中仪器布设、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介绍与该仪器对应的数据的文件格式,并实现该数据与通用地震数据格式SAC二进制格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96.
阐述 PBS 型地震仪 CF 卡的工作原理、硬件电路接口设计及底层驱动设计,并按照 FAT32文件系统格式,实现文件存储,可方便地震记录文件在 Windows 系统下的识读,为后期数据分析与解释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97.
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基于实时数据传输的宽频海底地震仪.其在继承了原有沉浮式OBS体积小、重量轻、宽频带等优点的基础上,具有接口灵活、时钟精准、监测数据可靠实传、系统健壮可自恢复、在线升级的特点.仪器可作为各种海底观测台网的子节点并可单独使用,为实现对海底地震监测、海啸预警等长期观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达到对其进行长期评估和实时预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
遥测地震仪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遥测地震仪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的主流设备,在各种勘探和工程地质评价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遥测地震仪具有采集道数多、采集率高、数字传输、抗干扰能力强等优越性.本文首先按照数字地震仪的数据传输方式对遥测地震仪进行了分类(有线遥测地震仪、无线遥测地震仪);并对国内外遥测地震仪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对比了国内外有线遥测地震仪的性能指标;最后总结了国内遥测地震仪不足之处,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
基于ARM技术的矿井自记式地震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ARM技术的自记式矿井地震波记录仪。仪器在设计上采用了A/D采集、ARM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实现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完成了地震波的数据采集功能。该仪器采用分布式采集、独立存储、集中回收的思想,实现了地震波信号的采集、存储及数据的集中回收,并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0.
陈晨 《地球》2012,(4):136-139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它的内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说,如果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吗?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很浅显。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有许多仪器和侦测方法能够有效的"透视"出地球内部结构,为更好地研究和观察地球结构变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并且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2001年昆仑山口8.0级以上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