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99篇
大气科学   35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冷涡背景下MCS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磊  谌芸  张仙  曾波 《气象》2013,39(11):1385-1392
文章首先给出冷涡的定义,根据冷涡的定义识别出冷涡,2005—2011年4—9月7年共识别出60个冷涡,主要形成在蒙古和我国的东北地区。然后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标准按尺度大小将MCS分类为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又按MCS的形状将MαCS分类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CS),MβCS分类为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和β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βECS)。利用FY 2C(2005—2009年)和FY 2E(2010—2011年)的TBB资料对60个冷涡背景下的MCS进行识别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60个冷涡过程识别出61个MCS,MCS通常产生在我国东北和华北,MCC和PECS生成较分散;MβCC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MβECS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2) 6月生成的MCS最多,有16个,9月最少。MCS大多形成于当地的下午和晚上,此时对流发展旺盛,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到了夜间MCS发展成熟,至凌晨—日出时分消散。(3) 冷涡背景下的MCS的移动路径多数是从西向东偏北的,其生成后主要向东移动,这和我国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冷涡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移动方向。位于冷涡东侧且距离冷涡中心距离较近的MCS有向东偏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位于冷涡南侧且距离中心较远的MCS有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的趋势。(4) 冷涡背景下的MCS主要产生在冷涡的发展阶段,成熟和消散阶段相对较少。(5) 冷涡背景下的MCS主要形成在冷涡的东南部,西南部也有一小部分。(6) MβCS系统发展较MαCS系统快,持续的时间也较MαCS短。  相似文献   
32.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3.
1天气与灾情2012年7月2日,受东北冷涡和地面低压的共同影响,全省出现降水,其中东南部地区降水量大。地处松嫩平原中部的绥化市兰西县日降水量最大,为33 mm,降水时段集中在17-19时,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征。根据各地上报的灾情,2日下午松嫩平原东部、牡丹江半山区发生多起冰雹灾害,因此可确定2日是典型的冰雹易发日。2天气形势分析(1)高空形势。2日08时,850 hPa上黑龙江位于冷涡前部,切变线位于黑龙江中北部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区位于黑龙江西南部地区。(2)地面形势。东北低压中心位于黑龙江西南部,08-20时地面暖锋随低压中心逐渐南压到吉林省。14时暖锋位于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  相似文献   
34.
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6月29日-7月5日的一次东北冷涡系统,发现冷涡东侧的高压脊形成阻塞形势,东侧偏南急流和西侧西北急流的共同作用,是造成冷涡移动方向偏北,并在黑龙江中西部维持直至衰亡的两大重要因素。东侧具有阻塞形势的冷涡,冷涡的移向为北上,东移较少。冷涡的形成和消亡与高层阻塞形势的建立和消亡相关。同时冷涡的活动可能与副高脊线南北活动相关。偏南暖湿急流的水汽输送和冷涡中心西南的干切人是冷涡活动过程中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因素。降水落区与偏南急流的位置相关,初期围绕偏南急流,成熟期整个冷涡气旋云带附近均有降水,冷涡中心南部暖湿急流和干冷空气交界地区量级较大,是发生暴雨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35.
There were three hailstorms in Shandong Province,caused by a same northeast cold eddy situation on 1 June 2002.Cloud-to-ground (CG) flashes occurring in the weather event were observed by Shandong Lightning Detection Network (SLDN),which consists of 10 sensors covering all over Shandong Province.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G lightning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 three hailstorms by using the data from SLDN,Doppler radar and satellite.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thunderstorms present different lightning features even if under the same synoptic situation.The percentage of positive CG lightning is very high during the period of hail falling.CG flashe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region with a cloud top brightness temperature lower than -50°C.Negative CG flashes usually clustered in the lower temperature region and tended to occur in the region with maximum temperature gradient,while the positive ones usually spread discretely.Negative CG flashes usually occurred in intense echo regions with reflectivity greater than 50 dBz,while the positive CG flashes often occurred in weak and stable echo regions (10-30 dBz) or cloud anvils,although they can be observed in strong convective regions sometimes.Almost all hail falling took place in the stage with active positive flashes,and the peak positive flash rate is a little prior to the hail events.The thunderstorm could lead to disastrous weather when positive CG lightning activities occur in cluster.Severe thunderstorms sometimes present a low flash rate at its vigorous stage,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mechanism of chargeregion lift"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reflectivity evolution.Combined with the total lightning (intracloud and CG) data obtained by LIS onboard TRMM,the phenomenon of high ratio of intracloud flash to CG flash in severe hailstorm has been discussed.The competition of the same charge sources between different lightning types can also be helpful for explaining the cause of low CG lightning activities in severe storms.  相似文献   
36.
2011年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文章主要分析了2011年初夏长江中下游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少,6月转为异常偏多,出现了明显的旱涝转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转换主要受南海季风、东亚季风强度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异常快速北跳的影响。研究还发现,6月亚洲中高纬长期维持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多次引导冷空气南下。同时,副高异常偏北、偏西,并出现多次西伸过程。由于冷涡的加强南压与西伸的副高相互作用,促使长江以南地区西南气流明显增强,使得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最终导致该地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37.
中国夏季东北冷涡强度的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利用NCEP/NCAR发布的1981~2010年全球日平均再分析位势高度场资料对东北冷涡进行检索并提取其平均态, 在此基础上定义东北冷涡的偏离指数, 并探讨其对东北冷涡强度特征的描述。结果表明: (1) 东北冷涡500 hPa闭合中心位势高度的概率分布近似为高斯分布, 以其期望值提取的东北冷涡平均态具有东北冷涡的共性, 表现出明显的大气斜压性及有利于系统维持和发展的温压配置关系特征; (2) 基于东北冷涡平均态定义的东北冷涡偏离指数不仅能够表征东北冷涡偏离平均态的程度, 还包含了低压面积的信息, 即能够直观地显示东北冷涡的强弱特征。  相似文献   
38.
东北冷涡活动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 (NECVI),并基于该指数分析了东北冷涡活动的低频特征及其与相关环流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活动具有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与东北冷涡活动相关的大气环流的10~30天振荡和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锁相关系,对雨带的位置起着重要的调制作用,在东北冷涡及其相关低频环流由西北向东南的移动过程中,我国东部也经历一次由北至南的降水过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东北冷涡的低频活动与中高纬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关系.与东北冷涡相联系的低频环流是夏季低频欧亚 (EU) 型遥相关波列的一部分,低频欧亚型 (EU型) 与东亚/太平型 (EAP型) 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交汇,并通过波列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东北冷涡低频系统的移向和移速,进而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位置与维持时间.因而前期EU型和EAP型低频波列的发展情况可能预示着后期中国东部各个区域降水的演变.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我国东部强降水的1~2周延伸期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40.
一次罕见大冰雹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1年6月24日洛阳嵩县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横槽转竖,干冷空气入侵,中低层强的偏东风辐合,暖湿气流辐合上升,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高空冷平流,低层暖平流,为强对流性天气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层结;适宜于冰雹生成发展的0℃层高度,指示有利于对流发展的各类指数,为冰雹的分析预报提供了较好的依据;早期的雷达回波信号及其所带来的天气,为提前对强对流天气性质正确判断和监测预警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信息;强度〉55dBz的回波高度高于-20℃层高度,VIL值〉60kg/m^2,回波顶高〉12km,有中气旋出现等,是降雹的可靠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