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1.
华县西沟地区钼矿地质与成矿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县西沟钼矿与邻近的金堆城、大石沟钼矿进行地质对比。华县西沟钼矿具有类似于大石沟钼矿的成矿类型及金堆城钼矿的矿化蚀变特征;西沟钼矿中石英脉的气液包裹体测试,均一温度为200℃~300℃,属于中温热液矿床;石英脉的稀土元素研究证明西沟地区兼有金堆城、马河、大石沟钼矿床含矿石英脉的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具有多期热液活动。同时对西沟地区控矿因素与矿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本区具有钼多金属成矿的潜力,并提出了其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华县港子一带分布有丰富的花岗岩,是潜力很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板石材资源。笔者在地面地质普查的基础上,对该板石材矿床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分出了不同品种、品级和用途的矿石区带,指出了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潘建雄  吴业彪 《地震地质》1993,15(3):261-267
通过研究地震烈度的衰减、临近华县地区历次强震等烈度线形态的相似性以及秦岭东西构造带对地震动的阻挡,认为华县大地震南侧的四度线边界在襄阳~光山一带,即大致在北纬32°附近,其南侧出现一个无震感记录的地带,无震感地带以南才是岳阳地震的影响场区,它有自己的震中,震中烈度七度,向外烈度衰减有闭合的四度区边界,表明1556年发生的华县大地震与岳阳地震是同时发生的两个独立的地震  相似文献   
14.
1556年华县地震"震亡83万人"质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读史方舆纪要》和新发现的《全陕政要略》所载在册人口资料作为1556年华县地震前的人口基数,依据史书记载或作者推定的州县人口死亡比例,计算出地震烈度为Ⅷ、Ⅸ、Ⅹ、Ⅺ度各州县的地震死亡人数,其总和约53万,比《明世宗实录》所记“八十三万有奇”少约30万。通过对该条史料用词的分析,认为《明世宗实录》所记应是灾区地震前后在册人口数的减少数。其中,除直接震亡者外,还应包括因地震而导致的伤、残、病、饿、冻死者,震后次年因瘟疫而死者,以及下落不明者(含全家逃亡在外未归者)等3类人口。  相似文献   
15.
从渭河断陷盆地的地壳速度场、介质品质因子等地球物理场的分布探讨了华县大地震的深部地球介质背景。结果表明,华县8(1/4)级大地震震中位于高Q值区和低Q值区的过渡带上,其孕震区是地壳内的高Q值低速区,该地震的孕育与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地幔上隆、孕震区内的断层及微裂隙中流体的存在与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特大地震地质灾害遗迹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8 1/4 级特大地震造成地表强烈变形破坏,灾害群发,伤亡惨重,是史载灾害极端严重的具有世界对比性的特大地震。地表现存的华县特大地震地质遗迹清晰完整,具有重要的地震灾害比较学意义和地震地质学研究价值。本文在深入调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等高烈度区地震地质遗迹的基础上,重点对发震断层、地震裂缝、地震山崩与地震滑坡等4类典型地质遗迹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县特大地震的典型地震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是地震动力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场地岩土体性质、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等要素和作用的耦合结果。华县地震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考科普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应积极开展评价和保护工作,发挥地质遗迹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王汝雕 《山西地震》2006,(2):4-6,18
历史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造成的陕西潼关黄河河床的抬升,触发了1570年以后黄河小北干流长期的洪水泛滥。频繁的洪水泛滥演化成两岸的生态环境灾难。明代山西的荣河县城、蒲州城和陕西朝邑县城,就在这长达400 a的生态环境灾难中最终被废弃,以致人们以为它们在华县地震时也和现在一样,位于黄河河漫滩上。  相似文献   
18.
王汝雕 《山西地震》2005,(Z1):21-22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有3座数十年前被废弃的千年古城(山西蒲州城、荣河县城和朝邑县城)遗址,坐落在黄河的河漫滩上.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尽管这3座城镇在华县地震时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它们位于河漫滩上,因此其高烈度是工程场地条件较差造成的.事情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9.
王汝雕 《山西地震》2005,(B09):21-22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有3座数十年前被废弃的千年古城(山西蒲州城、荣河县城和朝邑县城)遗址,坐落在黄河的河漫滩上。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尽管这3座城镇在华县地震时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它们位于河漫滩上,因此其高烈度是工程场地条件较差造成的。事情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20.
在渭河盆地东南缘的华山山前断裂北侧,对分布于陕西华县莲花寺一带数平方千米的黄土之下松散堆积的角砾岩的成因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笔者根据地貌和堆积物特征支持其为高速远程滑坡的观点,并确定滑坡分为早、晚两期,后期还叠加了崩塌.野外调查发现覆盖于滑坡体上的黄土最大厚度达9m,根据第四纪黄土平均堆积速率估算的年龄与前人认为的滑坡时代大相径庭.为了准确厘定陕西华县莲花寺滑坡的形成时代,对覆盖于滑坡体上的黄土进行了5个剖面的样品采集,应用光释光(OSL)方法开展了系统的测年,结果5个剖面角砾岩之上最底部的黄土年龄在130.2±5.6 ~ 187.3±7.7ka之间,显示角砾岩之上堆积的黄土并不是同时形成的,其堆积的先后可能与古地形有关,角砾岩之上最底部黄土的最老年龄(187.3±7.7ka)代表了陕西华县莲花寺第二次滑坡形成时代的上限,即陕西华县莲花寺高速远程滑坡至少形成于18.7万年前.这是首次准确获得陕西华县莲花寺古滑坡的时代上限,亦是目前国内报道最老的高速远程滑坡,对滑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讨论了华县莲花寺高速远程滑坡的诱因可能是华山山前断裂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