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2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1.
煤炭开采过程中煤、水、环三者关系的科学构建是煤炭绿色开发的基础。基于系统论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原理出发,借鉴层次分析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以煤炭安全开采为目的,同时兼顾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构建“煤?水?环”绿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均是根据最新行业规程、技术标准及地方指导性规划确定,在考量资源因素的同时兼顾技术发展与环境理念进步的因素;引入灰色系统理论用以度量各指标与目标层的关联度,判定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逻辑合理性,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理论分层次量化指标权重,克服以往在指标选取过程中的随意性及与生产技术实际的脱离。以山西晋城寺河井田为重点评价对象,介绍指标分值的科学获取方法,评价寺河井田“煤?水?环”绿色协调发展的现状条件,诠释“煤?水?环”绿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方法体系的可操作性。为验证评价方法体系在同类井田的适用性,对成庄井田进行了评价,两井田评价结果表明,绿色评价方法体系可以为煤炭资源科学开发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2.
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媛  沈璐 《地理科学》2012,(5):557-561
建立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1995-2009年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变化:1995-1997年协调度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两系统各自的发展均处在较低水平;1998年江苏经济系统发展快于能源系统,出现短暂地协调度下降现象;1999-2004年两系统发展速度同步加快,呈现出短暂的"和谐"状态;2005年协调度略微回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政府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积极措施,2006-2009年两系统协调度出现回升态势。"十二五"期间,江苏应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全民节能降耗意识等四方面实现优化升级,并将解决环境问题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健康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93.
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成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构建评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52个县(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函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以及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发展过程,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分为波动期、增长期、回落期和平稳期4个阶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出现—加剧—暴露—解决"过程;②格局演变,苏南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地,南京的协调发展出现了回落现象,宿迁依然是协调发展的最低点;③空间格局,13市协调发展类型特征是"过渡协调类多、协调和失调衰退类较少",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并且两个尺度在空间上都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其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体制同步、空间组织、科技合作、政策援助和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94.
龙花楼  但文红 《地理研究》2012,31(8):1546-1546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省有机农业协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的 “2012年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7月16~20日在贵阳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 (市、自治区)的代表共150余人参会,大会交流论文105篇。  相似文献   
95.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关伟  刘勇凤 《地理研究》2012,31(11):2044-205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定量指标。本文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研究区域2000~2009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演变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区域综合协调度呈“V”型发展趋势,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且各城市协调发展度所属类型层次较高,整体上达到中级协调发展类水平;在空间演变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大城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且东部、南部城市较西部、北部城市发展更为协调,但各城市空间差异逐步缩小。本研究还分别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及环保门槛提高等方面,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时空演变机理,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上述因素的驱动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均有所提高,但由于产业同构、海岸带生态脆弱等现象的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仍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6.
一、对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的分析(一)教材地位分析“地理必修III”是学生在学爿了“地理必修l”和“地理必修II”,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
阐明了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广东产业转移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有序转移是在政府有效干预下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转移形式。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等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8.
《河南地质》2010,(6):F0003-F0003
安阳县国土资源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有限用地指标保重点,一般建设项目靠挖潜”的工作思路,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做到“四个注重”.着力保障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是注重用地保障。该局建立了用地审批“快速通道”,实现一个窗口对外,  相似文献   
9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土地整理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应是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两个文明都要抓的思想,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新要求,土地整理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农业资源安全生产的平台,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