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大气科学   8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影响广西的三次寒潮过程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NCEP资料、常规地面资料、探空资料对2008-2009年影响广西的三次寒潮过程的强度、影响以及水汽、动力、热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寒潮的强弱与极涡偏心于东亚的早晚和倒Ω流型有关.500 hPa横槽转竖造成的降温比横槽南压和小槽东移更强烈.导致2008年12月寒潮天气的500 hPa形势为横槽转竖型,出现雨...  相似文献   
42.
2013年湖北一次强倒春寒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和常规天气资料,对2013年4月18—22日湖北倒春寒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h Pa中高纬稳定维持"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低纬地区环流比较平直多短波活动,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后部的冷空气在湖北省上空交汇,造成湖北连续阴雨天气。(2)冷空气以偏东路径为主,在南下过程中,冷高压逐渐分裂成几股连续的冷空气,导致湖北出现倒春寒。(3)前期受暖低压影响,地面回暖显著,为后期气温陡降创造了条件。(4)此次倒春寒天气低层有明显的冷平流,随着冷空气的加强,冷平流的层次逐渐增厚。南支槽前暖湿平流和降水凝结潜热释放共同作用,使低层出现明显的暖平流。  相似文献   
43.
春季南支槽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07年4月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定义了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和东、西位置指数,讨论了近60年两个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同期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南支槽总体呈强度减弱、位置逐渐西移的趋势。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值越小(大),则南支槽越强(弱);春季南支槽位置指数值越大(小),则南支槽位置越偏东(西),出现长江中游及其以南部分地区降水越多(少),而西南的部分地区降水越少(多)的现象。另外,对两个指数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表明,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与环流的关系比较显著,能够合理地给出中国降水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东印度洋海温对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NCEP再分析的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全国160 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冬季东印度洋海温对我国江南-华南地区同期降水的影响。结果指出,冬季东印度洋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EIOSST)和同期的江南-华南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EIOSST偏高时,江南-华南的冬季降水偏多。而当EIOSST偏低时,江南-华南的冬季降水偏少。这种影响的可能机制是:冬季东印度洋海温异常通过影响南支槽上的扰动活动和水汽输送来影响同期的江南-华南降水。当东印度洋海温偏高时,局地对流加强,引起南支槽地区的上升运动加强,南支槽活跃。活跃的南支扰动向下游传播,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将水汽从孟加拉湾向华南和江南输送,引起华南和江南的降水偏多。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东印度洋海温对南支槽和江南-华南的降水的影响独立于ENSO的影响。二者对南支槽和江南-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过程一致,只是东印度洋海温的影响较弱。当东印度洋海温和ENSO的作用相叠加时,江南-华南可能会出现较异常的冬季降水。    相似文献   
4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对阳江2009年首场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强盛的西南和偏南风流将源源不断的水汽向阳江地区输送,使得暴雨区对流层下层维持较高的湿度和水汽通量;配合冷空气、南支槽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引发了2009年阳江市首场暴雨。  相似文献   
46.
南方降水偏强中东部大雾频繁——2008年11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气象》2009,35(2):119-123
2008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全国平均月降水量为24.7mm,较常年同期偏多6.7mm;湖南、贵州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相似文献   
47.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是一个局地或地区性现象,它是同期发生的亚洲大范围冰雪灾害链中的一环,在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上是最严重的一环.它有3个主要特征:(1)降雪、冻雨和降雨3种天气并存,冻雨是导致南方致灾的主要原因;(2)低温、雨雪、冻雨天气强度大,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和南方各省气象部门的统计及分析,有8项气象要素打破同期中国历史记录;(3)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破历史记录.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区相互配合和迭加的结果,其中La Nina事件是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它为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冷空气侵袭中国南方的前提条件;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持续性是造成冷空气不断侵袭中国南方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暖湿气流的北上是大范围冻雨和降雪形成并持续在中国南方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8.
2001年和2005年的5月云南分别出现了严重的洪涝和干旱天气.通过分析研究表明,这两年在大尺度环流形势、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以及ENSO背景的影响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2001年5月对流层中层的东亚槽位置偏西且强度偏强,同时南支槽稳定维持且较强,致使冷暖空气易于在云南地区交汇,这可能是在该地区产生较强降水的主要环流形势,而2005年5月东亚槽位置偏东,南支槽较弱,致使云南地区几乎没有水汽来源和缺乏冷暖空气的交汇,这是产生干旱的主要环流形势;同时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与云南5月降水也有着较好的关系,2001年5月南海季风爆发偏早且强度偏强,而2005年5月南海季风爆发偏晚且强度偏弱,这两年5月的降水差异较大;对水汽分布的分析还表明,2001年5月云南地区为水汽辐合区,且较常年平均偏大,水汽通量为西南向,且强度较强.而2005年5月云南为水汽辐散区,孟加拉湾的水汽向东进入南海,云南地区非常干燥;从ENSO大背景对其影响的分析可知,2001年5月的洪涝和2005年5月的干旱与这两年的前期海温变化似乎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9.
2009年云南秋季特大干旱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9年秋季至2010年初夏,云南遭受了有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其中2009年秋季是有资料记录以来降水偏少最明显的年份,全省平均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50%以上。通过诊断方法分析了云南秋季降水和大气环流异常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多年平均情况下,云南秋季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20%以上,对年降水量的变化有重要影响;2009年秋季云南区域大气低层的水汽持续偏少、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高低层流场配置是这次干旱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另外,持续偏西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冷空气和弱暖湿气流活动,以及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影响云南的不同步、夏季风环流的提前结束等都对这次干旱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月湖南发生的罕见大范围持续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孟加拉湾南支槽稳定维持,“南低北高”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汇合,是持续性暴雪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700hPa西南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为暴雪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和不稳定能量,持续而强盛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对暴雪维持和加强至关重要;青藏高原有两次明显的正涡度向东传播至我国东部地区,正涡度东传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维持和加强;暴雪期间湖南上空维持较强的锋生区,准静止锋稳定少动,锋区强度逐渐增强,其最强阶段与暴雪最强阶段一致,而高空急流和锋面的耦合加强了湖南区域的上升运动,是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锋前干冷空气在对流层中层形成的干层加强了暴雪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而锋后干冷空气作为“冷垫”锲入暖湿气流下方,促进锋生和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