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王思恩 《古地理学报》2008,10(2):203-206
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彦花车站附近分布的20余个坑塘和1个较大的湖泊中,生活着大量的叶肢介。对该地区叶肢介的生活习性(游动、觅食、交配等)和生存环境(坑塘的大小、水温、水体的pH值和气温)进行的调查显示:叶肢介一般活动在浅水水域,如坑塘和湖泊边缘的浅水地带;他们的游动非常缓慢,大约1cm/s;当他们交配时就停留在某处,雄性用附肢拨动含有其精子的水流,使其流向雌性的壳内(即雌性壳体与软体之间),以使卵子受精。这些事实表明,叶肢介只能适应于静水或弱流水环境。叶肢介的现代环境与古环境的对比研究显示两者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现生叶肢介生态和环境的研究对恢复他们的古生态与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中国湖泊古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向东  王荣  董旭辉  王倩  陈旭  徐敏  张科 《湖泊科学》2020,32(5):1380-1395
湖泊古生态学是古湖沼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沉积记录中的各种生物化石指标分析,重建不同时空尺度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回答生态学、全球变化和环境管理应用方面的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湖泊古生态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介绍湖泊古生态系列指标和研究基本原理基础上,着重评述了过去20 a来我国湖泊古生态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建立了基于多种生物和生物标记化合物指标进行古气候环境要素(温度、盐度、水体总磷等)定量重建的系列转换函数模型;(2)重点揭示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和近百年来湖泊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及其对自然和人为驱动的响应特征与机理;(3)利用古生态记录诊断了湖泊生态系统突变模式与早期信号特征,定量揭示了湖泊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弹性损失的关系.上述成果为湖泊环境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最后对我国湖泊古生态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3.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古生态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44.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红山湾白垩纪单型盆地是张掖—民乐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缺乏可靠的生物地层和古生态与古环境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该区下白垩统下沟组叶肢介化石,包括1个种和3个未定种:Eosestheria ovate、E.sp.。结合首次发现的大古植物化石Claophlebis、Podozamites、微古植物化石和前人同位素测年结果,认为地质公园红山湾一带成景地层属于Aptian阶,应为Aptian中晚期。通过对叶肢介个体8个特征参数进行测量,运用PAST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按照生态系统,结合发现的大古、微古植物化石,将早白垩世红山湾盆地划分为陆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对沉积盆地古生态与古环境进行了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45.
孢粉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不同,C3和C4植物的δ13C值有明显不同的分布范围,这可以用来研究环境的变化。花粉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δ13C值与植物的δ13C值变化规律一致,也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进而间接反映其所处的气候环境条件。相比于植物体,化石花粉颗粒组成成分较单一,而其生成时间短,因而其碳同位素或许能较好地反映植物开花期时的环境条件,如雨水、大气CO2等的性质,为更精确的环境重建提供可能。初步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花粉的δ13C值与开花期的温度存在线性关系。高精度结果的取得依赖于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改进,研究表明传统孢粉的醋酸酐处理过程中存在碳同位素污染,采用浓H2SO4浸泡可达到相同的去除纤维素的目的而避免污染。另外,通过对质谱仪的改进——装配旋转镍丝等进样系统(SWiM-IRMS),使实验所需的测试量大大减少,对单粒花粉进行测定也已经成为可能,但实验的精度还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6.
岭南东江流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在南岭以南的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中发现较丰富的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鉴定为6个目5属5种,称之为碧寿动物群。根据碧寿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化石层位、热释光测试结果和生物地层对比初步认为,该动物群与西江流域的罗沙岩动物群一样,都属于晚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生活在MIS5a时的间冰期,但罗沙岩动物群的时代略早,为(79.0±15)kaBP,而碧寿动物群则存在于末次冰期/末次间冰期之交的MIS5a之末叶。此动物群为广东东江流域历年首现,代表了当时的热带北缘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47.
研究区属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巴贡组呈NW向带状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以往南部称土门格拉组),夹于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和中央隆起带之间,南部土门格拉一带产Cardium(Tulongocardium)martini-Trigonia(Kumatrigonia)huhxilensis组合,北部雀莫错一带产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组合和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但南北部双壳类组合优势种明显不同。本文从物源区、沉积岩石类型及其组合、高频旋回沉积和古盐度、古水深、古气候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特征角度,探讨南北巴贡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双壳类组合的古生态,提出南部双壳类组合生活在盐度较低、氧化、干热、弱碱性浅水环境并繁盛于海泛晚期-海退期层位中,陆源物质供应充分而物种分异度不高;北部双壳类生活在盐度稍高、弱还原、温暖潮湿的较深水环境并繁盛于海侵-高水位期层位中,生物群面貌上的差异是同一地质时期南北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48.
黄旗海介形类及其壳体稳定同位素环境记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军  余俊清 《盐湖研究》2002,10(4):13-18
利用黄旗海冬季坚固的冰封面作为稳固的司钻平台 ,在湖泊中央成功地获取了高质量的湖底连续沉积岩芯。对其中长 1 1m的HQH4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属种古生态和壳体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 ,在 1 0 2 0 0aB .P .前后黄旗海进入了稳定的湖泊阶段。在此之前 ,介形类的丰度极低。介形类的最大丰度出现在 1 0 2 0 0 -680 0aB .P .,反映了早全新世期间黄旗海较高的生物生产率。在此期间 ,介壳的δ18O值的变化范围较大 ,反映了黄旗海水体氧同位素组成在全新世早期的变幅较大。从 680 0aB .P .起 ,介形类的丰度突然大幅度降低 ,介壳δ18O值随后降低 ,反映了中全新世黄旗海湖水变深 ,湖底还原性显著增强。从 3 2 0 0aB .P .起 ,湖泊水位显著下降 ,湖底氧化条件明显增强 ,介形类的丰度继续下降 ,直到大约 1 3 0 0aB .P .才出现回升  相似文献   
49.
桂林全新世石笋高分辨率δ13C记录及其古生态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桂林地区3个石笋分辨率达10~100a级的δ13C记录表明,全新世时期的古生态可以划分为森林植被由兴盛至退化(气候由暖湿至干凉)的3个旋回。早中期旋回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晚期旋回影响大,由于人类持续地对森林的破坏,草类植被得以生长,石漠化增强,石笋的δ13C值急速上升以后,很难再回复到全新世中期的水平。δ13C值大幅度跳跃式的下降,可以确定末次冰期旋回冰消期的终止点,其时限为10 700aB.P,与δ18O记录完全吻合,也可以与海洋氧同位素以及其它记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0.
黔南祥摆组的化石资料稀少且以植物化石为主,在独山县羊风乡祥摆组中发现了一个海相动物群,主要化石有腕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头足类和遗迹化石,其中以腕足类最为丰富。在鉴定分析所发现化石的基础上,结合该动物群所在层位的岩性特征、矿物特征和区域上该时期的沉积特征,采用古生态学分析方法,认为该动物群生存环境为一个淡化渴湖。区域上,该渴湖主要位于平塘县与独山县之间,而构成渴湖与外海的障壁则主要位于摆者至麻尾一线东北,呈北西向延伸;在北部兔场附近祥摆组已演变为以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溻湖范围内现今构造形态完整,同时这种局限低能的沉积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烃源岩,因此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对岩相古地理和油气生储盖组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