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7篇
  免费   1371篇
  国内免费   684篇
测绘学   707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400篇
地质学   2043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689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237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221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海台、无震海岭.活动洋中脊以及几条破碎带,可把阿拉伯海划分成几个深海盆地.这些盆地的进化历史已从地球物理的研究中推演出来.东阿拉伯海盆(EAB)位于Laxmi-Laceadive海岭及印度的西部大陆坡之间,被认为其下伏是由裂谷和相关过程形成的过渡地壳,  相似文献   
42.
于道永 《海洋预报》1996,13(2):43-50
本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1985年以前和1992年以前两个时段,对我国沿岩25个验潮站近百年来的海平面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两个时段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年速率和平均海面高度,论述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我国沿岸相对海平面在总体上不但持续上升,而且近年来上升速率普遍加快;根据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变化趋向,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前后,全球性海  相似文献   
43.
白云凹陷地球物理场及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最具代表性的第三系深水陆坡沉积区。以穿过白云凹陷中部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14s)为研究基础,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勾画了白云凹陷的形态,并提取该测线相对应的重磁剖面数据,利用重磁资料和地震剖面进行了综合反演。以深剖面地震资料建立了地质模型,利用所得的重力数据进行了研究深部结构的正演拟合,实测与计算值拟合较好,支持中生代俯冲洋壳存在的观点;同时结合地震资料对深部结构进行了分析,该区莫霍面由陆向海抬升,呈阶梯状变化,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具有大陆边缘陆壳向洋壳过渡的特征。根据地质模型还进行了变密度综合反演拟合来分析基底岩性特征,该区基底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部分为变质岩和基性火山岩,岩石密度由陆向洋逐渐减小,磁性体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44.
中国沿岸现代海平面变化及未来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1985年以前和1992年以前两个时段,对我国沿岸25个验潮站近百年来的海平面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两个时段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年速率和平均海面高度,论述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我国沿岸相对海平面在总体上不但持续上升,而且近年来上升速率普遍加快;根据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变化趋向,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前后,全球性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我国沿岸区域性海乎面平均上升幅度不超过15cm,不同岸段因地壳升降差异性大而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45.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洁  徐常芳 《地震地质》1989,11(1):35-45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是目前国际上遥感领域发展较前沿的研究课题,而PSInSAR技术是InSAR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分析了制约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的因素,介绍了PSInSAR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外PSInSAR的应用现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7.
以1999-2004年间中国西部地区近650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二维“高张力样条”函数内插算法获得了连续地壳形变场。结果表明,相对于稳定欧亚参考框架,中国西部现今地壳运动西强东弱,北向运动从西向东逐渐减弱,东向运动逐渐增强,青藏高原东缘及附近地区是东向运动的消减区带;主应变从西向东由压缩应变转变为拉伸应变;最大剪应变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地块及其东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似乎集中发生在印度板块北东向挤压欧亚板块的两条共扼带内,与地壳形变场有一定对应关系,地壳形变的高应变率区为中强地震多发地带。  相似文献   
48.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9.
西秦岭北部地区的元古宙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秦岭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 利用构造解析和构造-岩石地层方法,结合岩石组合、变质变形及近年来取得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西秦岭北带泥盆纪西汉水群进行了再认识,从中解体出部分元古宙地层.由于该套地层区域上表现为层状无序地层,以发育中深构造层次变形为主要特征,因而笔者暂将其命名为吴家山岩群.该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对于西秦岭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特别是对提高泥盆纪西汉水群的研究程度、研究西秦岭地区地壳构造演化及西和-成县一带铅锌矿田成矿特征都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0.
利用DInSAR和GPS综合方法估计地表3维形变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基于贝叶斯统计和马尔科夫随机场理论的解析优化法的基础上,提出以GPS提供的高精度的水平形变速率作为约束,利用直接分解法,将DInSAR的斜距向形变速率分解成垂直形变速率。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分解法有效地综合了GPS的高水平精度与DInSAR的高垂直精度优点,且计算简单,克服了解析优化法可能出现的数值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