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7篇
  免费   1371篇
  国内免费   685篇
测绘学   71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400篇
地质学   2044篇
海洋学   22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689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237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221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本文在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   
912.
基于1998、2006和2013年3期水准复测资料,平差计算得到1998~2006年和2006~2013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及其垂直形变速率梯度。根据计算结果研究晋冀蒙地区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趋势以及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分析区域垂直形变速率和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演变。结果揭示出吕梁山地块后一时段上升速率增加、太行山地块由前一时段上升变为后一时段下降、盆地地带变化复杂的垂直形变态势。  相似文献   
913.
于炳松  裘愉卓 《现代地质》1998,12(2):173-179
摘 要  通过对贵州地区自新元古界板溪群—三叠系深水相泥质岩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研究‚发现寒武系、泥盆系和上二叠统这3个稀土元素组成明显不同于其他层位和后太古代 页岩稀土元素特征的异常层‚并由此构成了地质历史中3个明显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旋回。 这3个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旋回与本区的大地构造旋回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且上述的3个稀土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层正好与盆地发育的明显的拉张裂陷时期相对应‚说明在盆地拉张裂陷时 期来自盆下深部物源的加入是造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根本原因。这为我们正确认识本 区的地壳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914.
地壳中流体的大规模流动系统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壳中的水量相当于海洋体积的水量,已确定的水溶液活动深度可达20km,根据驱动力的不同,地壳中主要存在三大流动系统,即重力,浮力和应力驱动系统。本文评述了当前国际上有关大规模流体运移研究扩要进展和发展趋势,介绍了有关流动系统的模式和运动机制,并简要论述了其成矿意义。文章指出,目前区域古流体场地球化学背景问题已成为区域规律和热液成矿理论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关键课题,地壳中大规模流动系统将成为今后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15.
赵靖  刘顺 《高校地质学报》1998,4(2):155-156
酸性和基性麻粒岩的高温度压实验表明,基稳态流动律分别为:ε=20.7exp(-288/RT)·Δσ^3.0和ε=10^6.59exp(-425/RT)·Δσ^3.02,并可与加拿大地盾的麻粒岩流动津相比。在下地壳的温度700℃-1000℃、压力1.0Gpa-1.2GPa和应变率10^-4/s ̄10^-7/s条件下,岩石变形以韧性变形为主,并发育韧性剪切带,其中辉石和斜长石极易发生动态重结晶及定向排成线理,石英则巳静态恢复,此结果与野外观察的吻合。下地壳的宏观流变模型显示,增厚型下地壳存在一厚的低蠕变强度层,减薄型地壳则上地壳也出现低强度层,太陆下地壳这种低蠕变强度层的流变性质有助于岩石圈增厚和减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16.
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陆架、陆坡至深海平原呈阶梯状减薄。上地壳薄,下地壳厚,上地壳厚度占整个地壳厚度的百分比在16.0% ̄44.9%之间,约为1/5 ̄1/3。下地壳下部存在高速地壳层,陆缘东部普遍存在,中部和西部则零星出现;推测这种地壳层在新生代前的地壳中已存在,但厚度较薄,在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中,熔融的上地幔基性岩浆侵入到地壳底部,或进入下地壳,冷却后形成高速地壳层。陆缘地壳结构存在横  相似文献   
917.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1)─—深反射地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研究陆一陆碰撞俯冲和壳幔作用的最佳地质场所之一.为了解超高压变质带岩石的形成、折返和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必须了解该区的地壳和浅地幔构造.本文介绍了该区北部的地质情况和进行深反射地震调查取得的成果,包括(1)在五莲─青岛断裂南侧超高压变质岩片向北倾斜,呈现叠复组构,反映岩片的折返;(2)根据地震资料推测在146Ma前后胶南地块的隆升一伸展构造内幕;(3)超高压变质岩片厚约12km,由于含有大量相辉岩透镜体,地震波速高达6.8─7.3km/s;(4)莫霍面附近有许多楔形反射体,反映陆一陆碰撞;(5)石门地区7km深处存在高波速的强反射体,可作为在该区进行大陆科学钻探的候选场址.  相似文献   
918.
准噶尔造山带地壳结构复杂 ,构造形态多样。根据地球物理资料 ,特别是国家“30 5”项目可可托海至阿克塞地学大断面反映出 ,准噶尔造山带至少由四个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地质块体拼合而成。地体间为深断裂或超岩石圈深断裂分隔。在地块内部不同层次之间也常有巨型水平剪切或滑脱带存在 ,造成了准噶尔造山带在垂向上有明显的分层性 ,在横向上具有不均一性和不连续性。  相似文献   
919.
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论述了八卦庙矿床围岩和含金石英脉的稀土元素及硫、硅、氢、氧、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合金矿床与深大断裂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与秦只铅锌矿床和双王喷流沉积金床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八卦庙金矿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甚至上地幔。  相似文献   
920.
影响煤层构造变形特性与机理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个煤级的煤样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煤是一种温度敏感性较弱的岩石。影响煤层构造变形机理的关键因素是煤级,随煤级增高煤层塑性减弱、脆性增大。韧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煤级较低的煤层,煤级较高煤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不能完全用煤层本身强度特性解释煤层容易发生强烈流变或成为拆离、滑脱层的现象,需考虑其它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