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1.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52.
肖擎 《地理教学》2012,(8):11-13
在学习"地球圈层结构"一节时,必然要谈到岩石圈的问题。岩石圈作为地球重要的圈层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已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岩石圈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化石燃料、矿物原料;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循环,促进了  相似文献   
53.
“深时”(Deep Time)研究与沉积学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孙枢  王成善 《沉积学报》2009,27(5):792-810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人类文明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对这种变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环境与资源效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仅仅对现代和第四纪气候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全面了解地球表层及气候系统需要研究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系统的发展演化。基于这样一种需求,从沉积记录研究前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古气候变化及重大地质事件,并为未来气候预测提供依据的“深时”(Deep Time)研究计划在国际地球科学界逐渐形成。“深时”研究将聚焦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地质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探讨气候变化的极限和速率、大气成分和大洋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以及生物圈、固体地球与太阳的联系等,最终揭示地球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的联系。“深时”研究将通过解译、定年和模拟的基本方法,发展完善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保存良好、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是重中之重。可以预见,“深时”研究将与“深空”(Deep Space)、“深海”(Deep Sea)和“深部”(Deep Interior)研究计划一样,成为未来国际和国内地球科学重大研究领域。同时,在开展“深时”研究过程中,沉积学也将扮演核心学科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何登发  琚宜文 《地学前缘》2019,(1):I0001-I0001
沉积盆地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保存着地球演化的物质记录,尤其是中、新元古代以来地球演化的信息。近年来,随着超深钻井的实施,高精度地震反射、地震叠前偏移、深地震反射剖面等技术的快速进展,地球科学家对沉积盆地深层的构造背景、地质结构、构造演化等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沉积盆地深层取得了激动人心的发现,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55.
关于地球表层动态机制与人地系统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epigeosphere is a complex dynamic open gigantic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epigeosphere composes a compound system of nalure,society and economics, namely,man一land system. In the epigeosphere and man-land system,material,energy and information are migrated,exchanged and transported among the inner of each sphere and the boundary surface,the inner of each region and the regional boundary.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quick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ity,resource exhaust and environmental demage seriously influenc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day by day. So we must deeply study the epigeosphere dynamics and its mechanism,probe into man一nature interaction and the regulation principle of man-land system,explore coordinate developmental models of 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aim,significanc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foundalion of the epige}phere dynamic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of the man-land system,and put forward concrete proposal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research aim and content of this project.  相似文献   
56.
万晓樵 《现代地质》2005,19(4):500-500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第一承担单位,王成善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57.
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结构、功能和历史相结合的系统方法,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环境、演化分期及各演化期的形成,提出一个强调突变在演化中起重大作用的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8.
硫作为植物体内蛋白质、多种酶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作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由于硫元素的化学特征及其特殊的生理功能,使得硫在地表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过程中与重金属元素镉的生态环境效应产生一定的耦合作用,并直接或间接影响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和累积。在一定土壤环境条件下,硫通过价态变化直接与重金属元素镉发生作用,影响镉的生物有效性; 另外,硫可通过影响植物根表铁锰胶膜的形成改变镉在土壤中的迁移性; 其次,借助植物体内有机硫化合物的合成间接影响镉在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迁移与积累。目前硫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镉迁移积累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两种元素的相互作用存在多向性和复杂性,这可能与土壤环境条件、植物根际微域差异等因素有关,且相关综述性的工作较少。因此,本研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介绍了硫与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交互作用,并分析了硫影响下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累积的相关机制及成因,为硫素及其化合物应用于重金属镉污染农用地土壤的治理及其安全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60.
云覆盖作为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对地表-大气能量平衡和水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快速、准确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检测云覆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尤其是常用的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数据,因其具有较高的光谱和时间分辨率,以及2330 km扫描幅宽,为大范围实时、准确地进行云检测提供了可能。目前,基于MODIS数据发展了大量的云检测方法,但因地表类型的多样性和大气状况(如空气污染和沙尘事件等)的复杂性,目前已有的云检测方法,检测精度通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针对不同地表和大气状况缺乏普适性,同时也缺乏对检测精度的定量化评估。因此,本文首先比较了常用的3种云检测算法,并基于前人经验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方法4和方法5),首先区分出云和冰雹,摒弃了不稳定的亮温波段,两种算法均适用于复杂地表和大气状况的云检测算法。结果显示,方法5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基于MODIS数据的云检测,总体精度达92.6±7%,改进了现有基于MODIS数据的云检测算法;方法4平均总体精度82.9±13%,虽然精度相对较低,但云残留少,适合作为对云敏感度高的研究工作的云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