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沉积记录与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耦合和变化组成的复杂巨系统。白垩纪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典范,在地球表层各圈层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晚白垩世巨大的地幔热异常引起海底扩张速度变快,导致大量海底高原和海山的形成;同时,冈瓦纳大陆裂解,南北大西洋贯通,新的大洋水道形成,可能造成大洋环流格局的大变化。洋壳体积的增加可能使白垩纪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00~300 m,大规模海侵也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最大范围。在这个过程中,火山作用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和火山气体的反馈作用造成的大量陆地营养物质的流入共同促使大洋水体富营养化和普遍缺氧,造成“大洋缺氧事件”。CO2浓度的升高(为现今的4~10倍)是火山排气作用的直接结果,其“温室效应”也被认为可能是促成白垩纪大气和海水高温的重要原因(高于现在10 ℃)。大洋红层(CORB)是最新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白垩纪重要地质事件,被定义为一套分布在从外陆棚到CCD面之下深水盆地的,在富氧、低生产力和贫营养条件下较低速沉积形成的品红-红色-棕色的细粒远洋沉积物。这些发生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重大地质事件以能量循环的方式(具体表现为C、S、P、H、O等元素循环)相互耦合和变化共同支撑着地球表层系统的运转。但是科学界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全球变化性质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陆相沉积记录的研究。陆相白垩系的广泛发育和“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的顺利实施共同构成了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上的地域和材料优势,结合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研究中已经形成的学术优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科学的发展是以“综合一分化一综合”的形式不断发展。产业革命以前,科学以综合的形式存在。之后出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分趋势。地球科学是从自然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地球科学以学科分化研究为主,主要分为两大主干学科,即地理学与地质学。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包括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两大部分,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质学主要是以固体地球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3.
84.
《寒旱区科学》2014,(1):I0002-I0003
1. Aims and scope Sciences in Cold andArid Regions (SCAR) is a bimonthly journal that publishes in English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processes and the patterns of the Earth surface system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Researches in cold regions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the cold-region-characterized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nd on the response of cryosphere to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on environment and the acclimatizable strategies; focus on the objects of glacier, snow, river, lake, sea ice, pemaaffost and seasonal frozen ground, and periglacial geomorphology, etc.; and think much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es in arid regions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the arid-region-characterized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nd on the response of arid regions to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on environment and the acclimatizable strategies; focus on the objects of desert, oasis, loess, and aeolian landforms, etc.; and support integrated studies on mountain-desert-oasis system in arid watershed with water resources as masterstroke, so as to provide reliable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water safety, ecology safety and food safety in arid regions.  相似文献   
85.
86.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地质条件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孕育环境,地质条件通过制约土壤、水文、地形地貌、动力作用、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而制约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环境发展差异。(2)西南山区成土母质主要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或风化后近距离迁移形成的,存在明显的岩石-土壤-植被物质传导链条,地质条件是制约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3)对地质建造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分析和研究,是在该地区进行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4)提出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方法。该成果可为西南山区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提供借鉴案例,同时对生态地质学科的建设和全国生态地质调查方法体系的建立也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