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9篇
  免费   587篇
  国内免费   659篇
测绘学   798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905篇
地质学   731篇
海洋学   1095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441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5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赖旭龙  杨洪 《第四纪研究》2003,23(5):457-470
从第四纪化石和沉积物中获得的古代生物分子为第四纪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和独特的有关古代生物、遗传和古环境信息的定量和高分辨率的数据.过去10多年的研究证实来自第四纪材料中的各种古代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应用的能力在不断增加.文章总结了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类型的古代生物分子在地质体中的保存和降解;2)古DNA和古蛋白序列中的生物遗传学信息;3)单体分子同位素与第四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4)建于古代生物分子水平上的第四纪年代学.作者预见对第四纪地层中的原位和分散保存的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将在广度上以多分子综合研究而深度上与单体分子同位素技术相结合,为第四纪科学家们提供大量解决地质学和演化生物学问题的高精度数据.随着地球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人们对古代生物分子的降解过程和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对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2.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通过DNA、α-葡萄糖苷酶和硫酸盐还原菌等的变化,研究了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在沉积物深度11cm以下被降解到相对较低的含量.DNA的分布表明表层9cm的沉积物深度内微生物的活动较为强烈,是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主要位置.α-葡萄糖苷酶在悬浮层含量最高,达0.75μmol/min*g干沉积物,提示有机质中的淀粉和糖原等物质在悬浮层降解较为激烈,被大量分解;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弱,在有机质降解明显开始变缓的11cm沉积物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已降低到0.17μmol/ming干沉积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红枫湖沉积物表层7cm是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分布位置,结合有机质和SO2-4含量的研究结果,提示红枫湖沉积物中SO2-4不可能成为有机质氧化的主要电子受体,硫酸盐还原的限制因素也不是有机质供应.  相似文献   
93.
2003年10月25日甘肃省西部发生6.1级和5.8级地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3年 1 0月 2 5日北京时间 2 0时 4 1分和 2 0时 4 8分在甘肃省西部民乐、山丹间发生 2次破坏性地震。第 1次地震为 6 .1级 (38.4°N ,1 0 1 .2°E) ;第2次地震为 5.8级 (38.4°N ,1 0 1 .1°E)。这 2次地震的震中距甘肃省张掖市 90km ,距武威市 1 4 0km。地震有感范围大 ,其中附近的张掖、酒泉、武威、金昌等城市均强烈有感 ;兰州以及邻近省份的省会西宁、银川等地也普遍有感。主震后 ,余震不断 ,当天就发生余震 30 0多次。地震灾害波及永固、民联、洪水、顺化、南丰等乡村及周边乡镇村的 1 1 1 80 4人。截至 1…  相似文献   
94.
付培义 《测绘工程》2003,12(2):47-48,58
比较GPS弦距与常规光电测距弦距的差别,对分析GPS测量误差问题,解决GPS与地面数据联合平差中权的确定问题,以及检核GPS网的解算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一多期复测成果,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5.
DLT程序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亮  蔡锋  李国庆 《测绘工程》2003,12(4):50-54
在近景摄影测量直接线性变换原理的基础上,加入附加条件建立附加有平行条件的直接线性变换函数模型,探讨了在解算过程中用数据探测法剔除粗差,用验后补偿的方法补偿系统误差的实现。鉴于非量测像机在近景摄影洲量中应用导致直接线性变换解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及数据量大、解算过程过于复杂的情况。用VC 编制了直接线性变换的解算程序,对其关键的方法和用法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6.
对九三地区1970-1995年大豆单产与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建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求出了气象产量。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大豆单产与各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找到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97.
在讨论地震地质背景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震区的深部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面形变、极震区展布方向、震害、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发震构造标志,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发震机制。初步认为北北西向罗明坝-太平断裂和北东向飞陵-丙麻断裂是2001年施甸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二者具有共回轭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8.
首先证明了加权最小范数平差一般解的一个重要性质,由此提出了利用附加的观测值来求解加权最小范数平差问题的方法,并证明了该法与利用一般解法等价性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
杨启和  杨晓梅 《测绘学报》1997,26(1):92-94,F003
测量和地图学中应用的三种纬度函数及其反解变换的线性插值方法杨启和(郑州测绘学院,450052)杨晓梅(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1概述在测量和地图学中经常应用到三种纬度函数的反解变换。现对这三种纬度函数的定义说明如下。1.1等角纬度φ...  相似文献   
100.
马淑田  赵薇 《地震学报》1997,19(3):241-245
本文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反演了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得到:两主轴方向近水平,主压力轴位于北偏西30方向,方位角105(西偏北15)的共轭面可能与实际的地震破裂面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