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1篇
  免费   1537篇
  国内免费   1481篇
测绘学   293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2781篇
地质学   3908篇
海洋学   504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414篇
自然地理   17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257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283篇
  1994年   245篇
  1993年   217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177篇
  1990年   148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9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5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初步研究表明,以往被认为是典型的S型花岗质岩石的湘南西山火山侵入杂岩应为铝质A型花岗质岩石。该杂岩富硅碱贫钙镁、K2O/Na2O>1、准铝过铝质(0.94~1.26);FeO /MgO比值大(平均12.05),高于M型,S型和I型花岗岩。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岩石富LREE,Ga,Y,Nb,Zr等大离子高场强元素及亏损Ni,Cr,Eu,Ti,V,P,Sr等,与国内外A型花岗岩相似。与一般A型花岗岩来源于I型花岗岩或大量抽提了S型花岗岩物质后的地壳源区不同,西山火山侵入杂岩的I(Sr)(0.71612~0.71823)较高,εNd(-7.0~-8.0)较低,钕模式年龄(1 517~1 600Ma)略小于区域上变质基底和中国东南部中生代花岗岩类的钕模式年龄,显示其直接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但可能有少量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西山铝质A型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是中侏罗世晚期挤压造山作用趋于结束,造山带崩塌,岩石圈强烈伸展减薄、热流值上升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造山后花岗质岩石。  相似文献   
942.
《海洋世界》2008,(12):6-6
日前,经鲸类研究专家鉴定确认,在江苏近海海域发现的鲸是首次在我国大陆海域发现柯氏喙鲸。今年10月10日,江苏连云港籍一艘渔船在作业时,一头鲸被渔网意外缠住,发现时已经死亡,后被拖运回连云港赣榆柘汪码头。连云港海洋博物馆获知信息后派出有关专家对这头鲸的实体进行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943.
科技     
《国土资源》2007,(3):37-38
中国初步形成四大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研发启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站将建立;我国首条海底隧道掘进创新纪录;我国近海油田开发达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44.
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山东沿渤海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可为政府制订对策保护影响人口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模型方法预测 2030年、2050年和 2100年百年一遇高潮位高度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识别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区、预测影响人口。研 究结果如下:如果不对百年一遇高潮位采取防范措施、不考虑百年一遇高潮位持续时间和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山东沿渤海 地区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2000年、2030年、2050年和 2100年年分别为 86. 79伊10 4 、93. 33伊10 4 、97. 43伊10 4 和 115. 40伊10 4 人。 研究结果表明:(1 ) 影响人口占沿海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大,2000年、2030年、2050年和 2100年年分别为 10. 34% 、11. 13% 、 11. 61% 和 13. 75% ;( 2 ) 影响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寿光、东营、昌邑、广饶、垦利、河口和寒亭地区,占 85% ~90% ; ( 3 ) 由于影响区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人口逐年增多,增加的影响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东营、沾化、寿光、广饶、无 棣、河口和垦利,占 93. 48% ~94. 63% ; (4 ) 影响区抢险、自救和逃生困难不断增大,从 2000年到 2100年,影响区内岸线附 近的水深将增加 0. 47~1. 19 m;(5 ) 人口密度大、地形坡度小的河口、垦利、东营、广饶和寿光是百年一遇高潮位影响人口 多、随平均海平面上升影响人口增加快的地区,应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45.
介绍了2013~2014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基本情况及西部地区绝对重力观测的情况,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果稳定性良好,89.5%的成果观测精度优于±5.00μGal,能够满足"陆态网络"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46.
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陆缘伸展张裂过程的重要信息。在南海东北陆缘布设的一条广角地震测线(DP13)沿NW-SE方向依次穿过东沙隆起和台西南盆地。本文利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软件RayInvr构建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沉积层速度1.6~4.6 km/s,厚度0.5~3.8 km,横向分布不均匀,沉积基底起伏剧烈;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架区的25.5 km急剧减小到陆坡下方的13 km,随后向下陆坡远端增深至16 km;陆架处东沙隆起下方地壳厚度从~25 km减薄到~21 km,下陆坡远端地壳厚约10~13 km,地壳拉张因子分别为1.3~1.5和2.6~3.1,表现为轻微和中等减薄;陆坡区台西南盆地内地壳厚度从17 km急剧减薄至7~8 km,地壳拉张因子高达4.6,呈超伸展减薄;地壳厚度由陆向海非单调减薄,地壳伸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陆架-上陆坡和下陆坡下地壳底部发现两个相对孤立的不连续高速体,速度分别为7.0~7.5 km/s和7.0~7.3 km/s,厚度分别3~5 km和1~3 km,前者位于古太平洋俯冲带前缘,几乎与南海东北部高磁异常重叠,推测由中生代古太平洋板...  相似文献   
947.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岩石图结构的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中,处理和解释了沿断面实测的高精度磁测剖面和大范围的航磁资料.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有视磁化率填图、长波磁异常提取、方向滤波和航磁数字图像处理,并反演了地壳磁层的上、下界面深度.依据资料处理结果,对研究区内构造断裂的分布、不同地体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与边界位置及岩浆活动性等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利用位场模拟方法,得出了代表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内地壳结构的磁模型.  相似文献   
948.
"中国大陆地壳探测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岩石圈物性结构、构造和物质组成的探测,这包括大陆岩石圈的地震波速度、密度、磁性、导电性和放射性结构研究。其中,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利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模型不仅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岩、矿石组成和地质构造轮廓,还可以间接提供有关地球内部热结构的信息,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地壳运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等科学命题服务。因此,很多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启动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探测。2004年,美国开始了"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其中,"大地电磁阵列"(USArray)是整个计划中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大陆尺度的大地电磁场观测计划,它将为北美大陆的构造与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在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虽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也仅限于对其基本格局有一定认识,远远满足不了大陆动力学问题研究的需要。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机理,首先需要确定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构造模型、热结构和流变性特征,而这一切都与更详细、更准确的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为了实现构建中国大陆岩石圈电磁学参数三维数据体及导电性结构标准模型的目标,"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设立"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SinoProbe-01)"项目,解决大陆尺度、阵列式(Array)大地电磁场(MT)标准网观测计划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法技术,并提供示范性成果。项目将尽可能预先建立覆盖全国、网度为4°×4°的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参数标准网控制格架,并以华北和青藏为基地创立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点"1°×1°观测网的构建方法、技术;构建华北和青藏地区壳、幔电磁参数三维结构标准模型"格架",以及不同网度的壳、幔物性三维结构模型,为覆盖全国的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标准点"观测网最佳网度选择提供依据,为最终建立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导电性结构标准模型奠定基础,为预测我国超大型金属成矿远景区提供方向。完成本项目研究将对揭示中国大地构造特点和岩石圈结构提供重要依据,对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远景评估提供制约,并对完善后板块大地构造理论有重要意义。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揭开中国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新阶段的序幕,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49.
地壳全元素探测——构建“化学地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地壳物质探测是地壳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元素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位,被称为地球的基因。矿产资源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环境是受化学元素行为制约的,因此,对地壳中所有元素精确含量和分布的探测,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地壳全元素探测项目拟发展4种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包括地壳中所有天然元素的精确分析技术,中下地壳物质成分识别技术,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图形显示技术。建立1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系统采集代表性岩石样品10000件,疏松物样品6000件,按标准化的方法分析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包含78种元素),建立中国大陆地球化学基准值,为研究化学元素的分布、演化和成矿物质背景提供基准参考数据。进行总长度3300km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的实验与示范,采集各类代表性岩石样品5000件,进行元素和同位素测定,构建走廊带地壳地球化学模型、跨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元素空间变化和大型矿集区成矿物质背景。为开展全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基础,并为最终建立"化学地球"进行技术准备和先导性实验。  相似文献   
950.
本文系统总结了大陆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识别研究方法和元素丰度合理性检验的方法,以期为大陆深部地壳物质成分探测提供技术方法体系。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识别的主要方法有:①因构造运动抬升出露到地表的中下地壳剖面;②地表出露的高级变质地体;③产于火山岩中的深部地壳捕掳体,如麻粒岩捕掳体;④地球物理测深资料与深部岩石物理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结果之间的拟合和⑤壳源岩浆岩源区地球化学示踪。元素丰度合理性检验的方法主要有地表热流和元素比值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