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61.
1987-1996年确诊主动脉夹层脉瘤6例,主要临床表现:恶心,呕吐,急腹症状及有高血压病史。其CT表现:主动脉内膜瓣片为一薄层而且略弯曲的线样结构。增强后主动脉腔内可见弧形线状低密度影,可显示真和假腔;及钙化的内膜向内移位,腔内栓塞。  相似文献   
262.
孤东油田水平井开采剩余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东油田老区水平井设计中,面临周边均有老井开采,含水较高、产量较低的风险,进行夹层识别和构型解剖研究.例如孤东7P11井完钻后,根据其测井解释成果结合邻井资料研究落实该井区第5侧积体含油饱和度较高,富含剩余油,因而孤东7P11井采取射孔段沿第5侧积体延伸,2005年5月投产,初期日产油16.0t/d,含水13.6%,对于采出程度达41%、综合含水98%的井组,应用效果较好.孤东油田1996年以来累计投产43口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3.6t/d,是同期老井产量的3倍,含水68.4%,比老井含水低25.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63.
豫晋陕熊耳群沉积岩夹层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太平  原振雷 《河南地质》1998,16(4):261-272
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豫晋陕交界地带的华北板块南缘,时限为1850 ̄1650Ma。通过火山熔岩中沉积岩夹层(砂岩、泥岩、硅质岩和碳酸盐岩等)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熊耳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生成的古地理环境是以陆相为主,晚期才有海水入侵,沉积了一些海相沉积物。  相似文献   
264.
巨型构筑物地基中软弱夹层物理力学参数的反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坝为参照物,对巨型建(构)筑物地基中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参数E、μ、c、ψ进行反演分析,通过建立两个目标函数,合理模拟大坝及基岩软弱夹层的弹-塑性蓄水加载过程,基于罚函数、复合形法等优化手段,对在工程中能否利用反分析法得到合理的E、μ、c、ψ作了较好的论证。  相似文献   
265.
目前公认的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工程计算有整体稳定性、外部稳定性和局部抗拉稳定性等方法,在土钉支护设计时应侧重选择哪一种计算方法,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及其适用的条件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工程实例研究认为,一般粘性土条件下设计的土钉如果满足整体稳定性要求,就能满足局部稳定性和外部稳定性的安全要求;当边坡存在软弱夹层时还要增加结构的外部稳定性计算。  相似文献   
266.
大港油田滩海区域ZH5断块发育单层厚砂体,目前开发效果差,急需开展夹层研究,寻找注水未波及区,挖掘剩余油.通过采用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与测井识别法有效识别,研究区夹层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夹层纵向对应关系差,平面分布受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控制,主要发育于滩坝沉积的侧部.泥质夹层主要分布于断块的中南部,呈条带状分布,物性夹层呈片状不稳定分布.通过对ZH29-29井封堵水淹层,控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67.
南海东部海相砂岩稠油油藏普遍具有胶结疏松、强底水、隔夹层分布复杂、采出程度低等特点,现有的常规水驱油实验无法准确描述稠油单井波及规律。基于PY油田稠油地质油藏特征,设计了改进的底水平板水驱物理模拟实验,考虑储层韵律、隔夹层发育规模以及提液时机,综合研究单井的波及规律和稠油采出程度。实验结果表明:①均质韵律和正韵律储层发育隔夹层,将原来的底水驱动变为次生边水驱动,发育隔夹层井距越长,对底水锥进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受重力分异作用,多次控幅提液后,可将下部过渡带、中上部中、小孔喉内以及隔夹层附近的剩余油受效驱替出来,能提高单井波及系数。其中,特高含水期采取4级变速控幅提液后波及系数总体可提高34.1%~54.9%;Z1680均质韵律储层和Z1610正韵律储层通过多次控幅提液,实际日产油提高至提液前2~3倍,生产效果良好。②对于极差为5~10的反韵律储层,顶底部渗透性差异大,易在顶部形成高渗通道,层内隔夹层发育长度和提液方式变化,对波及范围影响不大,Z1640反韵律储层通过多次控幅提液,生产效果变化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不同地质模式稠油油藏产液结构优化以及提液方式制定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68.
在低品位、多夹层盐矿地层中建设地下储库,利用水采溶腔(盐穴)底部不溶物沉渣空隙储气有望较大幅度扩大储气库库容,但需要开展沉渣空隙储气可行性和适用性评估。首先,采用不溶物沉渣制备大尺寸CT扫描试样,构建了沉渣空隙三维重构模型,定性分析了沉渣空隙尺寸和空隙连通性,发现沉渣空隙尺寸大且连通性好;其次,采用自主研制的盐矿水采沉渣储气试验装置,利用不溶物小颗粒和夹层垮塌大尺寸块体混合堆积样品进行注气排卤试验,测定注气排卤前后沉渣空隙率,分析了沉渣空隙率变化的原因;最后,建立沉渣空隙体积预测模型,提出了盐腔采动空间和沉渣可排卤水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考虑盐层不溶物小颗粒连续堆积,又考虑夹层垮塌大尺寸块体无序堆积,计算了沉渣堆积体积及可排卤储气体积,计算结果与现场采卤数据吻合较好。该研究可为评价低品位、多夹层盐矿沉渣空隙储气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9.
系统剖析流花11-1礁灰岩油藏储层烃类的生物降解特征, 揭示油藏底水与隔夹层对原油生物降解程度具有显著控制效应, 这使得油藏原油生物降解程度及其分布预测更加复杂化.研究发现, 流花11-1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油源类型单一, 原油成熟度较高且分布较窄, 可能为短期快速充注所形成的油藏.原油普遍遭受生物降解, 降解程度均小于6级.垂向上, 隔夹层虽可引起局部储层烃类降解程度的倒转, 但单井油柱生物降解等级仍以储层与油水界面的距离为主要控制因素, 表现为降解程度由顶部向底部呈明显梯度变化, 油藏底水控制效应明显.横向上, 油藏降解程度的差异主要由隔夹层控制下储层内原油与活跃底水的接触程度不同导致.在隔夹层密集发育区流体运动受阻, 进而使微生物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代谢物质交换不畅, 原油降解程度相对较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油藏底水与储层非均质性对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控制效应模型, 并探讨了该方法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70.
厚层块状碳酸盐岩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层间产液不均衡。为明确储层和隔夹层形成机理和展布规律,以中东A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在层序格架的控制下,研究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岩石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ishrif组内部发育6个四级层序旋回,海平面升降控制了沉积环境演变,并对早期成岩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水体能量和成岩作用性质可分为5种沉积—成岩组合:(1)高能沉积环境+建设性成岩作用,滩体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大幅提高岩石物性形成优质储层;(2)高能沉积环境+破坏性成岩作用,滩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胶结作用,降低岩石原始物性形成差储层或物性隔夹层,物性隔夹层隐蔽性强,识别困难,加剧了储层的非均值性;(3)低能沉积环境+建设性成岩作用,潟湖、开阔浅海及滩后发生选择性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有效改善岩石物性,主要形成差储层;(4)低能沉积环境+破坏性成岩作用,潮湿气候条件下,潟湖相岩石发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层序顶部发育炭质泥岩,形成暴露胶结炭化带。干旱和潮湿气候交替条件下,潟湖相岩石遭受多期风化—淋滤,形成致密胶结的角砾岩;该类沉积—成岩组合通常形成于低位体系域,形成稳定分布隔夹层;(5)低能沉积环境+弱成岩作用,岩石原始物性较差,灰泥含量高,后期未发生明显的成岩改造,多形成岩性隔夹层。Mishrif组在多期层序旋回控制下,沉积—成岩组合不断变化,物性隔夹层主要分布在优质储层内部,厚度较薄,规模较小,分布不稳定;岩性隔夹层与差储层相伴生,不同环境中的岩性隔夹层分布稳定性差异较大,致密胶结带通常分布稳定,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开发层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