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51.
软弱夹层经过长期地质历史演化,性质劣化后形成滑带,对大型层状基岩滑坡的稳定性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为了查清软弱夹层形成滑带的演化过程,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对比研究了山体内软弱夹层的发育规律,将其划分为原生软岩、层间剪切带和滑带3个阶段,并通过岩矿组分含量、物理性质、微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蠕变力学性质试验分析了3个阶段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矿物成分演化过程来看,黏土矿物含量增加趋势明显,均值从4.4%增加到16.9%;从微结构演化过程来看,微结构由致密变得疏松,孔隙及节理裂隙增多,密度降低了5%~6%,孔隙率升高了108%;从物理化学性质演化过程来看,交换性盐基总含量在原岩中最高,其次是滑带,层间剪切带最低,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大,整个演化环境呈弱碱性。从蠕变剪切强度演化过程来看,软弱夹层的内摩擦角由57.58°降低到29.63°,黏聚力由585 kPa降低到96 kPa。在此基础上,对鸡尾山滑坡驱动块体最大主剖面的下滑推力进行分析,下滑推力随着长期剪切强度参数的降低而增大,当内摩擦角φ < 25°,黏聚力c < 129 kPa时,下滑推力大于0,驱动块体失稳。该研究对受软弱夹层控制的层状基岩滑坡的发育发展过程、失稳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2.
在大量试验研究以及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研究了物质组成、组构特征、粒度成分、含水量和地应力等主要因素对软弱夹层抗剪强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对夹层强度的影响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孤立的。因此,要正确、合理地给定软弱夹层强度参数,必须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并抓住其主控因素。天然性状指标(w/wP)是一个能反映夹泥的含水量、密实度,黏土矿物成分、黏粒含量以及夹泥稠度状态的指标。以向家坝为例研究了性状指标(w/wp)与强度参数间的相关性,其相关性良好,并建立了性状指标和强度参数间的相关方程,这对容易获得天然性状指标的夹层的强度参数取值是非常方便的。  相似文献   
353.
针对砂质辫状河,采用水驱油物理模拟的手段,旨在总结心滩内部泥质夹层(落淤层与沟道)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模拟结果显示,夹层延伸长度、注采井与夹层的匹配关系、射孔位置等因素均对剩余油分布有控制作用。夹层水平延伸长度越大,夹层顶部和底部剩余油富集范围越大;如果两组模拟试验注采井射孔层位相同,采油井钻遇夹层的情况下剩余油更为富集;在注水井全井段射孔的条件下,与采油井全井段射孔相比,采油井上部射孔夹层附近剩余油富集范围较大,采出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354.
紫色土中砾石夹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紫色土中砾石夹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模拟土柱入渗试验,采用一维垂直水头法研究2种砾石粒径(10~20 mm、20~76 mm)和5种砾石含量(0%、10%、20%、30%和40%)分别与累积入渗量、入渗特性和湿润锋进程之间的关系。利用Horton方程和Philip公式验证入渗特性,以及幂函数拟合湿润锋进程。结果表明:① 在相同砾石粒径下,累积入渗量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对于20~76 mm粒径砾石夹层,20%砾石含量及以上含量对水分入渗的阻碍程度相似。② 当砾石粒径相同时,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都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砾石含量相同时,大粒径砾石夹层的初始入渗率大于小粒径砾石夹层。③ 砾石粒径大小与其对湿润锋的阻碍程度呈负相关。④ Horton方程对累积入渗量变化规律的验证效果要优于Philip公式;幂函数能较好地模拟含砾石夹层土壤中湿润锋的进程。  相似文献   
355.
系统研究环江地区延长组长7储层沉积特征及夹层特性,明确环江地区长7的沉积类型和储层非均质性,有利于日后的勘探开发。利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资料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江地区长7段主要发育东部深湖-半深湖浊积扇和西部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且浊积砂体储层的物性要好于三角洲前缘储层,含油气性较好,此结果与试油资料相吻合。但浊积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夹层较发育,其夹层分布受到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明显,东部浊积砂体夹层密度和频率明显高于西部三角洲前缘储层。  相似文献   
356.
储层隔夹层研究是揭示油藏非均质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油田开发至高、特高含水期,储层隔夹层的类型、分布等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河流相储层隔夹层从成因上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和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型。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粒度相对较细、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岩层或界面,河流相储层中如点砂坝侧积层、河道砂体细粒微相等。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在成岩过程中因钙质胶结而形成的,此类隔夹层分布零星,横向预测难,其分布受到沉积微相及断层的控制。点砂坝是河流相储层的主体,点砂坝侧积层是河流相储层中一类重要的隔夹层,因此着重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点砂坝的沉积模式及构型要素,它们控制着点砂坝砂体中隔夹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357.
稳定同位素贝壳年轮指示的牡蛎礁体水平夹层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西岸众多的埋藏牡蛎礁体内,除正常的牡蛎壳体堆积层外,还广泛地存在一定数量的水平夹层.水平夹层的存在,可能指示了礁体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文章对组成礁体的正常建礁层和水平夹层中的牡蛎壳体,进行了贝壳年轮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对比了水平夹层和正常建礁层中的壳体生长速率和壳体记录的稳定同位素变化范围与幅度,恢复了壳体记录的礁体生长环境,探讨了壳体同位素记录揭示的礁体水平夹层成因.结果表明,相对于相邻正常建礁层中的壳体,水平夹层中的壳体记录的季节性氧同位素变化幅度较小,这主要与壳体生长时期的季节性淡水输入变化较小或(和)年平均气温较低有关.水平夹层中的壳体记录的低温季节相对较多的淡水输入量和高温季节相对较少的淡水输入量,或(和)由于年平均气温较低而导致的壳体在一年中的生长周期缩短,是造成礁体中水平夹层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58.
巴东组第三段是三峡库区滑坡发育的主要地层之一,巴东新城深部变形监测钻孔岩芯分析表明在巴东组第三段地层中发育有多层软弱夹层,以泥质灰岩、钙质泥岩为主,大部分破碎带具有顺层、连续等特点。白土坡斜坡岩体中主要贯通性夹层有13层,中上部夹层分布较密,西壤坡斜坡岩体中主要贯通性夹层有3层,与白土坡巴东组第三段下部夹层对应,巴东组第三段中的软弱夹层是斜坡深层岩体的主要结构面。白土坡深层岩体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库水位的上升斜坡稳定性有下降趋势,但其整体稳定性较好,白土坡前缘断层为斜坡深层变形提供了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359.
基于纵波地震和四分量地震的弹性波阻抗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揭示崖13-1气田的泥岩夹层及剩余气分布,提高采收率,尝试了基于纵波地震和四分量地震的弹性波阻抗反演。利用常规纵波地震资料对崖13-1气田气层进行了多角度同时反演;利用四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纵波和转换横波波阻抗反演。基于常规纵波地震资料的弹性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分辨率较高,气层纵波波阻抗与盖层的纵波波阻抗差异大于横波,但横波波阻抗分辨率比纵波波阻抗高,对气层细节反映得更清楚。利用弹性波阻抗反演结果可以较好地发现剩余气、泥岩夹层及气水界面。转换横波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较低,基于四分量地震资料的弹性波阻抗反演的分辨率也比较低。  相似文献   
360.
利用日本KIK台网地表和井下地震记录验证了一维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程序,结果表明在土体小变形范围内,对于刚度递增型场地,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而对于含软夹层或硬夹层的场地,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软夹层和硬夹层对地表地震动影响的方法。为得到参照标准,将真实土层剖面中的夹层替换为正常土层,以满足刚度递增条件,采用土层地震反应程序计算在井下地震记录激励下的地表反应。将其与该场地地表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到软夹层和硬夹层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结论。本文对几个典型场地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软夹层与硬夹层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是一致的;当夹层处于覆盖层上部时对高频地震动有较强的放大作用;当夹层处于覆盖层下部时对高频地震动有隔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