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7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城镇化是城镇非正规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影响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2006—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构建空间杜宾(SDM)模型,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会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种作用传导机制对非正规就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直接效应主要通过集聚效应、空间效应、投资效应三种途径来直接促进本地区的非正规就业,同时邻近地区之间的城镇化发展存在协同效应,这使得地区城镇化发展对非正规就业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相比于边界相邻地区,地理距离相近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更强。而且,各省份的政府竞争在城镇化发展对非正规就业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是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雨  苏勤  方觉曙 《地理研究》2013,32(5):891-901
根据行为地理学观点,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决策过程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是指农村劳动力面临多样化的就业地和就业环境,对其进行的环境外观感觉以及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依据地理认知理论,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体系:基于目标与过程的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基于个体变量与群体文化因子的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转移就业环境认知层次(环境特征感知、环境对象认知、环境格局认知)研究。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民族志方法、定量关系模型、时空路径等。可以预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将促进混合研究路径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从农村劳动力的微观主体视角,通过转移就业动机、环境认知与决策方式的路径分析,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决策过程及其内部关系,揭示了其空间决策机制。对合肥市的实证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动机对环境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地距离对决策方式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地形象对决策方式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其它环境认知对决策方式没有显著影响,进而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4.
广两北流市近几年来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建成面积达74.91万平方米,使用土地面积70.1公顷。据统计,全市通过标准厂房建设,人驻企业326家,人驻率达95%.累计投资54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90亿元,上缴税收1.9亿元,吸纳城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口就业2.2万人。其主要做法有:  相似文献   
75.
为了进一步了解市本级负责的冲孔、李桃山、长山征地拆迁安置小区的建设,群众就业、社会保障、生产生活以及征地历史遗留问题等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加快完善安置小区的建设,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根据局年初工作会议的部署,对以上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  相似文献   
76.
非正规就业研究已引起全球范围内学者的广泛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就业模式变化迅速,非正规就业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其研究日趋为学术界所关注.当前我国对非正规就业研究以社会学和经济学为主,主要集中在非正规就业的概念,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农民工、下岗工人、妇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非正规就业的特征及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策.文中系统梳理和评价了国内研究现状,指出从地理学视角出发的3个非正规就业研究议题包括非正规就业与全球化、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以及非正规就业的空间.  相似文献   
77.
铁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具有行业特色,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一般属于社会通用专业。针对如何使其有机地融入铁路院校专业群中且得到健康发展的问题,提出基于铁路行业发展背景,调研新兴职业岗位,与时俱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依据。并较好地解决了铁路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指向性问题,使本校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8.
殷泓 《今日国土》2012,(3):35-36
900万人:小微企业是新增就业的重要力量"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摘自《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嘉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口代表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  相似文献   
79.
广东省就业空间的性别化及权力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耿 《地理学报》2010,65(4):427-442
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市辖区(县、市)为基本地理单元,对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133个样本进行性别与就业空间的实证研究。通过分别对男性和女性6类就业区的比较分析发现,①广东省不同性别的就业整体同构与一定程度的性别隔离并存。整体同构来自互补性的就业角色,两性关系是平等的;性别隔离来自于隔离性的就业角色,两性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女性就业在与男性总体平等的同时,也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②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不同性别的就业空间形成了中心-边缘结构。高度集聚的就业活动分布在环珠江口的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区,与珠三角以外的其他就业区在空间上形成了核心-边缘结构。③不同性别的就业空间具有权力特征,具有生产性。中心-边缘结构构建了一种以广州和深圳为极点的就业空间秩序,这种结构制约着区域就业空间新秩序的出现,也体现为区域就业秩序下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的生成。④在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除粤东部分传统地区之外,广东不同性别的就业差异并未构成整体的就业空间性别化。  相似文献   
80.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丽晶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8,28(2):162-168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市为例,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对城市就业结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沈阳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以此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