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54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杨志勇  肖启发 《贵州地质》2010,27(2):139-144
通过对织金县城关镇白岩村危岩(崩塌带)调查,结合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周边地质环境状况,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2.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发生M s=6.4地震,云南省地震局21个台站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为研究宁洱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本次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地震的加速度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地震产生的垂直加速度和水平加速度都能引发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所产生的加速度主要作用方向正相关;崩塌、滑坡的主滑方向与最大水平加速度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3.
汶川地震后,在地震灾区及影响区形成了大量的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通过对崩塌区地质灾害的调查,结合所收集的地质资料,分析了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危害性,并选择区内典型危岩及断面,采用危岩体平面滑动法及岩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对崩塌区危岩体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有限元应力分析法与公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此结果可为崩塌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为了能考虑地震双向性和岩土体参数多种不确定性,提出了地震荷载下崩塌堆积体稳定可靠性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对崩塌堆积体的可靠性影响.运用极限平衡法和拟静力法分析了双向地震下崩塌堆积体的安全稳定性,采用响应面法和JC法建立崩塌堆积体的地震极限状态方程,然后,运用盲数理论对岩土体参数进行盲数化处理,进一步推导...  相似文献   
85.
《浙江国土资源》2014,(7):12-13
近日,北京市法制办公布《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即日起至7月22日向社会征集意见。《条例》划定水土保持生态红线.将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生态公益林、湿地、绿道郊野公园等纳入城乡总体规划的禁建区、限建区范围。《条例》要求,市水行政部门应当每5年组织对全市进行一次水土流失调查并公告调查结果。针对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水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开展水土流失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86.
该文总结了莱芜市地质灾害的总体特征,同时具体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地理分布和主要影响因素等个体特征。以截至2012底的数据为依据,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对莱芜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综合分区评价,划定了莱芜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种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7.
公路黄土崩塌灾害在陕北黄土地区多发、易发,给当地公路交通建设和运营造成严重危害。结合陕北$302(榆林至佳县)沿线典型路段黄土边坡的现场调研,研究公路崩塌灾害简易快速评价方法,对灾害科学评判及减灾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首先,分析了影响黄土崩塌灾害的因素,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和相对比较评分法提取了4个关键因子作为识别指标,即破坏阶段、坡度、崩塌规模和坡高;其次,给各个识别指标赋以相应权重,对公路黄土崩塌危险性进行初步综合评价,并以K66+100~K66+650路段为例进行实例检验,为快速识别评价公路黄土崩塌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8.
以贵州开阳磷矿崩塌为例,通过对地质条件、采矿扰动与变形破坏特点的分析,阐明在地下开采作用下,反倾上硬下软型斜坡变形破坏的发展过程,并总结斜坡失稳破坏的3种模式,指出不同类型的破坏变形均以坡顶拉裂为前兆,而斜坡岩体结构特征是产生不同破坏模式的关键控制因素。进一步运用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方法,分析该类型崩塌的形成机理,认为反倾上硬下软型崩塌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地质背景,动力条件与诱发因素,崩塌最终可能以急剧破坏的形式出现,但其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了从发生、发展直至破坏的长期过程。从地下开采后采空区顶底板的变形,发展到地表裂缝的产生,崩塌的形成是地表裂缝沿着陡倾结构面追踪发展的过程,并受岩体结构特征的控制最终发生倾倒、突破锁固段剪出或沿中缓倾结构面滑塌。因此,对此类斜坡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必须把握前兆现象,加强早期识别与预警。  相似文献   
89.
使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ArcGIS平台,分析崩塌滑坡在坡度、高程、地层岩性、距离发震断层距离和距离水系距离方面的敏感性。用信息量法,以此五因子为评价因子,对研究区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中度和高度危险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24.79%和20.48%,91%的受损房屋处于基本无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但仍有部分房屋处于中高度危险区,应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90.
该河段是汶川地震触发灾害最为严重的河段之一。基于详细的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成果,分析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崩塌发育斜坡物质组成、高程、坡高、坡度、坡形和失稳部位及崩塌形成机理,揭示震后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崩塌的发生存在明显的背坡面效应和方向效应,岩质边坡崩塌最为发育,且多发育于花岗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等硬岩斜坡中,崩塌破坏模式以滑移式和倾倒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