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古生代北祁连是一个陆间微洋盆。震旦纪时,北祁连开始从华北板块中解体出来。主要裂谷作用发生于寒武世。北祁连地槽主要闭合期为晚奥陶世和早、中志留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经历了复杂的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12.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650km,展布于由元古宇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拉鸡山进行大地构造学、岩石学研究。作者曾在拉鸡山从事多年野外调查工作,研究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变形学还是在大地构造演化方面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皆具典型的裂谷带特征。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多阶段造山过程,而为后期多阶段抬升的构造窗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拉鸡山裂谷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 6 50km ,展布于由元古宇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 ,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通过作者在拉鸡山多年的野外调查工作和研究 ,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变形学还是大地构造演化方面 ,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皆具典型的裂谷带特征。晚古生代以来 ,区内经历了陆内多阶段造山过程。新生代早更新世 ,拉鸡山巨型断裂带发生左旋走滑运动 ,导致断裂带弧形转折部位强烈崛起 ,形成雄伟高山。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天山晚古生代洋盆演化与推覆构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通过实地考察并综合区域及深部物探资料,研究了北天山逆冲推覆系统的构造样式、结构特征和组合方式;认为北天山晚古代洋盆为板内地壳扩张活动形成的裂陷构造产物,存在时限短暂、对生物群迁移基本没有阻隔作用,不应具有分隔岩石圈板块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巴颜喀拉盆地西段黄羊岭组中发现了一个长约3km、厚约1295m的玄武岩 碳酸盐岩的隆起建造,具有3个由玄武岩基底加碳酸盐岩盖层组成的双层剖面结构。隆起建造中海相沉积物由下至上从深海相渐变为浅海相,生物化石由浮游生物组合演变为浅海造礁生物组合。通过与现代海山的对比,证实巴颜喀拉西段发现的隆起建造属古海山堆积,根据化石的时代确定其为中二叠世的古海山,暗示巴颜喀拉盆地在中二叠世以前存在一个古大洋,其后古大洋逐渐俯冲消减,演化为残留洋盆地,这对巴颜喀拉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研究和构造属性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昆仑造山带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主要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多次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中二叠世是晚古生代昆仑多岛洋盆(昆南洋)伸展裂陷最为强烈期,海相沉积广布,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火山盆地相沉积;昆中洋岛大部分为海水淹没,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一线及其以北昆南区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早中二叠世总体表现为南深北浅的多岛小洋盆构造-古地理格局。中二叠世晚期昆仑地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汇聚作用(华力西运动),洋盆和活动大陆边缘裂谷闭合,隆升遭受剥蚀,完成了一次盆山转换。晚二叠世早期,大部分地区仍为剥蚀区,局部地区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其后东昆仑东部海水从东南进入,西昆仑东部海水从西北进入,在较局限的区域内沉积了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进入了另一个盆山发展时期。笔者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盆山转换关键时期——二叠纪,对其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以期对提高昆仑造山带的研究水平和指导找矿工作有所禆益。  相似文献   
17.
甘肃北山红石山蛇绿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红石山蛇绿岩位于中蒙边境附近,出露于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混杂岩带最西段。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红石山蛇绿岩中的玄武岩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皆显示类似MORB型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低Na2O+K2O(2.99%)和P2O5(0.08%),中等含量TiO2(1.46%);L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型式具平坦型和轻稀土略微富集的特征。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显示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的特征,HFSE变化相对较为稳定。红石山蛇绿岩中的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346.6±2.8Ma,代表该蛇绿岩形成时代,即为早石炭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红石山蛇绿岩可能为石炭纪大陆裂谷向大洋转化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初始小洋盆,其向西可与新疆境内的巴音沟蛇绿岩对比,二者同属“红海型”洋盆初始洋壳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18.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1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2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3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4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5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洋闭合最晚,(b)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6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e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的一系列强震均围绕巴颜喀拉地块周缘断裂带分布。在现今GPS观测的约束下,利用弹塑性平面应力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巴颜喀拉地块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的构造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弹性模型不能解释现今利用GPS观测到的巴颜喀拉地块的构造形变特征,当昆仑山断裂带中段和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处于塑性屈服状态(有较大相对滑动)时,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与GPS的观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区现今的地壳运动主要被这2条断裂的变形所吸收。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如果依据断裂带上强震的复发周期给定各个断裂带的相对塑性屈服强度,则在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中段进入塑性屈服之后,玛尔盖茶卡—若拉岗日断裂带玛尼段和黑石北湖断裂带会先后进入破裂滑动状态,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最后进入屈服状态,指示巴颜喀拉地块的整体运动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具有分段性和分期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卡巴纽尔多湖西牙扎康塞一带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岩系英安质沉凝灰岩夹层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除1个继承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19±3Ma外,其余20个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变化于242~254Ma之间,其中7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4±2Ma(MSWD=1.3),代表了火山岩的喷发年龄,说明该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而非传统认为的晚三叠世。该套地层时代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巴颜喀拉山群的物质组成与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