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聃君 《中国地名》2010,(8):71-73
一、记录了城市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历史 长期以来,成都是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机关衙署的汇集地。因而,成都的区域行政中心地位也在其街道地名中得以反映;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交往频繁的场所,它的命名、更名不仅要方便交往,而且代表了困家和民族的尊严,反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命名者的文化素养和城市地名的管理水平。地名的标准化是城市地名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浙江地质》2012,(7):F0003-F0003
临海市杜桥镇:位于浙江沿海中部。台州湾北岸,全镇陆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6平方公里,户籍人1320.7万。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7.65亿元,财政总收入4.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47元。该镇是临海东部经济、文化中心,先后荣获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省级中心镇、绿色小城镇、首批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教育强镇、科普示范镇、生态镇等荣誉称号,2010年列入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相似文献   
14.
聂仲芹 《地理教学》2011,(16):15+38-15,38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其列为八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的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15.
地名,顾名思义就是某一特定地域的名称。它是特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名具有鲜明的自然性、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特征,犹如商标与商品的关系一样。地名与实地一同构成了地名价值,服务于人类社会。如“井冈山”“延安”等成为了“红色旅游”的资源;上海、北京分别代表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军事地图实际上就是地名线路图。  相似文献   
16.
伊春,作为小兴安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行政区有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近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3%以上,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正是因为这里具有了森林植被生长茂盛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自1948年开发建设以来的几十年间,地质灾害在小兴安岭山区,几乎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那颜 《海洋世界》2014,(12):58-63
<正>17世纪,法国巴黎是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法王路易十四是欧洲上流社会的灵魂人物。1670年,他下令修建俗称"中国宫"的特里亚农瓷宫。这座拥有众多中国元素的宫殿一建成,就吸引了整个欧洲的眼球,继而引发了追捧与仿效的狂潮。一时间,拥有一座"中国宫"成为了最流行、最有品味的风尚。写给母亲的信中,露依莎王后详细描述了这座中国宫的内部陈设:每处门口都悬挂着风铃,风一起就叮当作响;墙纸是极具东方格调的丝绸,家具也是中式的;负责警戒的宫廷侍卫,穿着满清武官的服饰……  相似文献   
18.
一、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历史悠久,(建城已有1400多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明清以后已成为西北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兰州及附近地区海拔高度多在1500—2500米,最高可达3670米。气候干旱,属我国中部温带半干旱区。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塑造出优美,奇特的地貌景观,遗存于地下的古文化、古生物遗迹亦较丰富。若将其破坏,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不管正遭破坏的或受到潜在威胁的地质自然景观,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20.
①首都功能核心区:有东城、西城、崇、宣武和石景山5区。展现北京古老特色,体现中国政治、经济、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