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7篇
  免费   1493篇
  国内免费   693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836篇
地质学   2818篇
海洋学   200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381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264篇
  1997年   267篇
  1996年   344篇
  1995年   363篇
  1994年   302篇
  1993年   296篇
  1992年   222篇
  1991年   219篇
  1990年   205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4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91.
通过对华蓥山断裂带5级以上地震以及现今中小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认识了该地区背景性和区域性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断裂带南段是地震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宜宾地区地震活动较频繁,中段、北段次之。总结得到的5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活跃”时段分布特征,3级以上地震的“弱活动—增强”规律,以及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发生后应变能释放速率加速现象,均可为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2.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区构造活动频繁且复杂,查明矿区构造规律,是实现深部找矿突破的必经途径之一.文章在充分挖掘区域及以往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矿区内成矿后断裂系统——F1断裂系统分析研究,发现F1断层角砾岩呈棱角状,深部产状北倾,断层发育在龙首山岩群一侧,无法仅靠现今的叠置关系解释F1的演化.结合潮水盆地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在利用大地测量数据对地震序列进行滑动分布反演中,由于地震序列中多次地震的发震间隔短、InSAR数据时间跨度大,包含了多次地震产生的形变,难以利用InSAR数据反演单次地震的滑动分布,故本文利用协同反演方法结合GPS数据分离地震序列中单次地震产生的InSAR形变,从而反演单次地震的滑动分布.为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分别采用联合反演方法和本文方法进行模拟实验,其中联合反演采用方差分量估计法确定相对权比,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演出单次地震滑动分布,且本文方法无需确定两类数据的相对权比.采用本文方法反演Ridgecrest地震Mw6.4前震和Mw7.1主震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Mw7.1主震为西北向右旋走滑断层,Mw6.4前震包括西北向右旋走滑和东北向左旋走滑断层.两次地震产生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4.26 m和1.0 m,累积释放地震矩4.49×1019N·m和5.28X1018N·m,对应矩震级为Mw7.07和Mw6.45,反演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较为一致.模拟实验与加州Ridgecrest地震序列反演结果表明,协同反演方法能够利用GPS数据和包含多次地震形变的InSAR数据有效地反演出单次地震的滑动分布,且协同反演方法较联合反演方法而言,无需确定两类数据的相对权比.但由于协同反演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数据作为先验信息进行反演,故利用精度较低的数据作为约束时,会造成反演精度较差,而联合反演通过权比减小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994.
2021年5月21日,在中国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 Ms6.4地震.该地震震中位于川滇菱形块体西部边缘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附近.作为该区域过去45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快速的灾害反应及震源参数反演将为防震减灾提供重要的帮助.由于未搜集到与此次地震地表破裂相关的报告,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目前仍难以确定.本文利用哨兵1A/B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数据获得了与此次地震相关的同震形变,并反演了这次事件的断层几何参数及详细的滑动分布.反演结果显示:破裂断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少量的正断分量;滑动主要分布在2到12 km深度范围内,在约7 km深度处滑动达到最大,约为0.64 m.破裂断层浅部0到2 km范围内滑动的缺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滑动亏损区,该区域很可能被震后余滑及震间浅部滑动所弥补.通过对反演结果、余震序列和局部断层构造特性的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破裂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隐伏分支断层或一个独立的未知的隐伏主断层上.计算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表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巍山盆地段北端、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玉狮场—乔后段最南端及洱源—弥渡断裂的中段北端具有较高的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995.
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东海岸MW7.2地震矩心矩张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喆  许力生 《地震学报》2021,43(2):255-259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re,缩写为NEIC)的测定,2021 年2 月13 日14 时7 分50 秒( UTC) ,日本本州以东发生了一次矩震级高达 MW7.2 的地震,震中位于( 37.745°N, 141.749°E),震源深度为 49.94 km,这是截至本文发稿时最终更新的定位结果,更新前为(37.686°N,141.992°E),震源深度为54.0 km.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1)和全球矩心矩张量组( GCMT, 2021)随后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表1).震后48小时内累计发生M>2.5 余震13 次,其中最大的余震震级达到MW5.3,主震和余震的深度分布在35—65 km之间.该事件所在区域曾于2011 年3 月11 日发生过MW9.1 特大地震(Duputel et al,2012a)并引起破坏性海啸,相较于2011年MW9.1事件,本次事件的位置更靠近西侧,发生在俯冲带较深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6.
拉分盆地内部的"对角线式中央断层",不仅在拉分盆地的消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大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研究其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与拉分盆地相比,专门针对中央断层的研究较少,制约了人们对拉分盆地乃至走滑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文中以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干盐池拉分盆地为例,对盆地内的中央断层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探测等工作,着重对该断层的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获得的主要认识有:1)与前人的认识不同,干盐池盆地中央断层为一条倾向SW的逆走滑断层;2)干盐池盆地为一不对称拉分盆地,其形成演化主要受盆地北缘的南-西华山北麓断层控制,盆地内堆积了厚度> 680m的生长地层且构成了翻转背斜;3)干盐池拉分盆地的实例表明,逆走滑中央断层的形成机制可能是"截弯取直"作用,即初期发育的反向正断层在截弯取直后吸收了边界断层的逆走滑位移而形成,而翻转背斜可能对中央断层的倾向发生旋转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7.
传统随机有限断层方法只能模拟水平单向地震动,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抗震设计对三维(两个水平向及竖向)地震动需求。文中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可模拟三维地震动的随机有限断层方法,利用水平向和/或垂直向P、SV、SH波在频域上的经验表达并结合随机相位合成三维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为验证方法的可靠性,模拟了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的三维地震动。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合成的加速度时程波形与观测记录较相似,且模拟记录PGA、0.05~10 s周期段PSA幅值和谱形与观测记录也具有良好一致性,能合理反映地震动随距离的衰减规律;鲁甸地震三维地震动的可靠模拟也验证了路径衰减、路径持时经验模型、高频衰减参数、震源谱衰减率等模拟输入参数的可靠性,可进一步应用于该区域设定地震地震动预测。  相似文献   
998.
王勤彩  李君  张金川 《地震》2021,41(2):92-101
利用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震相和波形数据, 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反演了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结合2008年至今的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 反演了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间边界地区的应力场。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走向SSW, 倾向NWW的正断层, 地震的发生可能与琼木孜塔格峰山前展布的正断层破裂有关; 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边界地区属于东西向拉张应力模式, 支持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所圈定的柴达木—祁连块体的东向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999.
冯甜  吴建平  房立华 《中国地震》2021,37(2):261-272
随着地震观测台站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地震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震研究受到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发震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相比,微震复发周期短、发生频次高,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壳内部介质物性和应力状态等变化信息。微震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研究断层几何形态、前震与地震成核的关系、余震时空演化特征及余震触发机理、远程动态触发现象、重复地震、诱发地震以及非火山震颤信号的检测等。高精度的微震定位结果可以揭示断裂带的精细几何形态和深部活动过程,促进对断层特性和地震物理过程的深入认识。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微震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微震检测的主要方法和微震在多个领域的研究实例,并对微震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横渡水库所在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水库影响区及库区断裂活动性等方面的研究,采用构造类比法对横渡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给出横渡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以及一旦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为水库建成后,可能出现的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