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1篇
  免费   2634篇
  国内免费   3468篇
测绘学   249篇
大气科学   516篇
地球物理   2993篇
地质学   11561篇
海洋学   120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952篇
自然地理   486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431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501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522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379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648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637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581篇
  2009年   652篇
  2008年   741篇
  2007年   653篇
  2006年   651篇
  2005年   601篇
  2004年   540篇
  2003年   616篇
  2002年   739篇
  2001年   785篇
  2000年   463篇
  1999年   519篇
  1998年   473篇
  1997年   445篇
  1996年   463篇
  1995年   441篇
  1994年   429篇
  1993年   340篇
  1992年   333篇
  1991年   290篇
  1990年   297篇
  1989年   268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2年   4篇
  1954年   5篇
  194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吉林南部太古宙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和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地质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最主要的分离矿物相是角闪石和斜长石。岩浆来源于下地壳角闪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罗明高 《沉积学报》1995,13(1):88-93
本文从热力学基本定律出发,将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归结为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建立了一套利用反应自由能定量确定成岩作用顺序的方法。该方法将沉积岩成岩作用历史研究从定性引向定量,使其更具理论依据,结果更可靠。利用本方法对国内外两个不同碎屑岩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与传统方法的顺序完全一致,从而说明了该方法的良好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3.
碳酸盐颗粒泥晶化由真菌类和藻类的穿孔所引起,颗粒泥晶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6种类型,泥晶套和泥晶铸型分别代表泥晶化的成长、成熟阶段。丰富的泥晶化颗粒为浅滩标志;泥晶化的深度与沉积速度成反比;泥晶化均匀程度与颗粒翻转次数成正比;颗粒泥晶化类型组合与风暴沉积有关;暴露环境出现溶蚀孔洞或负鲕。菌藻的泥晶化作用可加速海水及成岩压实作用对颗粒的破碎和细化并产生内碎屑和灰泥;鲕粒泥晶化后转变为辐射鲕和假鲕。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是我们在内蒙中部所发现的一种新型膨胀土即玄武岩残积粘土的宏观微观综合研究结果。本文揭示了在内蒙中部异常发育的残积粘土的特殊的形成环境,并从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微结构等方面探讨了不良工程特性形成的机理,并进行了膨胀土的工程评价。这类膨胀土在我国北方的发现,改变了对我国北方膨胀土形成发育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5.
疏勒河断裂带中段为一隐伏基底断裂。由于规模较大,并且充填了低阻的构造角砾岩,因此对VLF有很好的响应。本文分析了该构造的VLF响应特点,指出在本区用VLF方法寻找隐伏构造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6.
在核废物地下处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要求之一是在远离钻孔和地面工作的地区,用安全可靠的方法查明深部地质构造的特征。地球物理方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地球物理方法应用的前提是,碎裂岩石与完整岩之间的特性差异,如果二者之间存在弹性和电性差异,则可用地震和电法来研究,探测断裂。  相似文献   
997.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展的高峰期为白垩纪到早始新世,这一时期也是裂陷作用最强的时期。始新世以来以挤压作用为主。东亚走滑断裂系各组成断裂性质复杂,不能以中生代左行平移运动简单概括。走滑断裂系的发展和演化与同时期大陆边缘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就是与南北大陆的碰撞和古大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关系密切。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使中生代的构造发生强烈变形变位改造。  相似文献   
998.
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及成矿作用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陆内碰撞作用和流体作用都是80年代以来的研究前沿,它们的研究必然会大大促进成矿作用研究的发展,也是跟踪和超越世界地球科学先进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拥有最多最复杂的陆内碰撞带,为中国学者开发有关研究并取得高水平成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陆内碰撞、流体作用和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的分析表明,三者之间研究的相互结合是薄弱环节,限制了有关问题的深入,但为我国学者开发该方向的研究,取得领先于国家水平的成果,提供了  相似文献   
999.
大陆裂谷研究中的几个前沿课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强调研究大陆裂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点评述了当前大陆裂谷研究中的几个前沿课题:(1)建立大陆裂谷深部结构模式,介绍了张性破裂模式和地幔柱模式;(2)研究大陆裂谷与板块构造关系,认为大陆裂谷的发育与变化的板块运动密切相关;(3)探讨大陆裂谷的热流作用,证实了裂谷深部存在高温驱动的流体和热循环,推测这里可能就是幼年大洋产生的地带;(4)总结大陆裂谷成因类型,根据地球动力学状态划分了五种类型;(5)完善大陆裂谷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多数大陆裂谷为一复杂的动力体系,系统论是全面研究这一复杂动力体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迄今所获的地质证据,包括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大陆冰盖、山地冰川以及南北两极冰芯记录,均表明最后一次冰期终止始于14000aB.P·前,先于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推算的最大太阳辐射率的出现。地质记录同时表明,冰期-间冰期振荡以时间上不对称的100000a周期为主。这一非对称性以漫长的冰盖建造和迅速的冰盖消融为特征。而轨道要素引起的太阳辐射率波动以41000a、23000a和19000a周期为主。因此,地质记录显示冰期气候对太阳辐射率变化并无严格的直接响应关系。本文在讨论经典冰期气候理论的同时,着重评述近来发展的大洋环流-气候关系模式。该模式以能量、水体质量和大洋盐度平衡为依据,强调大西洋环流传送带对气候的影响。根据深海沉积物的化学记录该学说认为,冰期期间的大洋环流型式与现代不同。新仙女木寒冷事件可为大洋环流型式转换对气候影响的一个例证。就目前存在的有关冰期气候理论的一些问题,文中最后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