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476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1.
采用三磁场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技术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AAS ZEEnit 60  相似文献   
12.
隧道GPS网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连璧  周全基 《测绘学报》1997,26(3):207-212
本文在阐述隧道工程独立坐标系和隧道GPS网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GPS网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的通用计算公式,分析了隧道GPS网基准数据位置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隧道GPS网在设计阶段估算横向贯通误差的基本理论,对按该理论编制的软件进行了计算正确性的验证。结合铁路测量规则对不同长度的隧道GPS网横向贯通误差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分设隧道GPS网的一些基本原则和隧道GPS网横向贯通误差的近似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陕西洛南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是一套分布于华北地块南缘的水下碳酸盐岩型重力流沉积,砾岩的形成同商州铁炉子栾川断裂带早期活动性质存在因果关系。通过1∶5万区调填图发现,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从母岩区到砾岩堆积区之间无断陷作用;沉积基底基本连续;砾岩沉积组构出现有序的横向变化规律,依次为母岩区层状白云岩(α区)、具有垂向张裂隙及流动构造的始滑区白云岩(β区)、具有节状构造的滑移区白云岩(γ区)和砾岩堆积区(δ区)。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时代厘定为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寒武世,这也是华北地块南缘盆地环境的主形成期,砾岩是在东秦岭洋向华  相似文献   
15.
16.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3,自引:10,他引:33  
周建生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7,11(4):425-433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18.
长江三峡坝区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底岩体内存在4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裂隙并非岩体的原生构造,而属于构造成因。根据断裂内岩脉侵入、岩石蚀变作用、结构面特征和构造岩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特点。对比基底岩体和沉积盖层的构造,确认岩体中的断裂构造在晚元古代晋宁期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在燕山期黄陵背斜出现时,喜马拉雅期断块构造产生时,断裂多次重新活动,演变为新的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9.
20.
提出了精确的计算方法,它在确定基础位移和土上的压力时考虑每层土的实际变形特性,并可避免估算与基础相互作用的土的稳定性上的错误。比较了湿法沉井计算结果和近似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