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41.
根据电气-几何模型原理,利用高层建筑高度、被保护物高度以及两者间距作出绕击区域,推导其最大绕击距Rm,从而计算最大绕击电流Im.并利用雷击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公式计算大于绕击电流概率P,确定(1-P)为绕击概率值.并利用该方法计算雷击风险评估中雷击建筑物导致物理损害概率PB值.  相似文献   
142.
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强震发生前后以及发生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得到了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汶川地震到地震时到地震后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的数值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最大主应力方向整体上由NEE变为SEE,但在不同地区这种变化表现有所差异。剪应力在震前和震时均有局部区域出现了集中,特别是在映秀附近; 但在地震后,区域内剪应力相对均匀分布,而且与地震前相比,剪应力在龙门山前山断裂和龙门山中央断裂分布的值明显减小,在后山断裂附近分布的剪应力数值增大。同时地震后剪应力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集中的区域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应力场变化规律与地震时的地表形变规律和震后余震的分布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43.
针对陷落柱与周围煤体之间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的特点,建立巷道内地震波超前探测陷落柱数值模型。采用波场正演模拟方法,分析巷道前方存在陷落柱时的地震波场特征,总结出基于绕射偏移的陷落柱边界探测方法。在新元矿南二正巷实际超前探测中,该方法准确圈定了巷道前方陷落柱的范围。探测结果和实际揭露情况对比表明: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可以对巷道前方120m范围内的陷落柱构造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44.
文力  刘静  M.Oskin  曾令森  王伟 《第四纪研究》2012,32(5):968-985
利用穿过龙门山地区的河流水文与泥沙资料估算该地区现代侵蚀速率,进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年代尺度的现代侵蚀速率空间分布表明,高侵蚀区分布于控制高原边界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和岷山活动断裂带附近且位于逆冲断裂上盘宽约50km范围内,其值达0.5~0.8mm/a.在地形上,该高侵蚀速率区对应于陡峭高原边界的地形陡坡带....  相似文献   
145.
南大洋是全球面积最大的一个大洋。传统观点倾向于认为由于南大洋与北半球相距遥远而与北半球气候系统关系不大,其全球性气候效应也较弱,这主要是由于以往对南大洋的了解不足。随着观测分析、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的加强,以及对南大洋的认识不断加深,南大洋的气候效应日益凸显。从南极底层水、南极绕极流、南大洋海冰、南大洋与热带之间的遥相关、以及南大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多个角度梳理了南大洋物理过程特别是动力过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较为完整地总结了对南大洋气候效应的已有认识,并结合南大洋研究现状对未来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和潜在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探讨,以期强调南大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南大洋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6.
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研究区典型金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矿床成因。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含矿围岩以浅变质的三叠系粉砂质片岩为主,金矿床围岩中广泛发育碳酸岩化(早期)和硅化(后期),前者以铁白云石化为特征,后者以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石英脉发育为特征。碳酸岩化主要发生在碳酸岩脉与泥质粉砂岩的接触带上的粉砂岩一侧,由碳酸岩脉侵入时的热液交代岩石中的泥质矿物而形成。金矿体的走向与碳酸岩化带的产状基本一致,金主要富集于硅化强烈、黄铁绢英岩化发育地段。碳酸岩化地层中具有较高的含金背景,指示成矿物质金来源于地幔,而矿化主要发生在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带及石英硫化物脉中。结合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中金元素发生再次富集的结果。金矿的形成经历了碳酸岩脉侵入、地层发生铁白云石化并初步富集形成矿源层(岩)阶段和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代表的热液期的大规模富集成矿两个阶段,矿床的成因类型因属于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7.
青海省北祁连中段托勒山地区金锑多金属矿属北祁连中段托勒山成矿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石中金含量最高的为石英脉,其次是石英碳酸盐岩、二云石英片岩、玄武岩、橄榄岩、硅质白云岩和糜棱岩等,且与破碎蚀变带关系密切,地层岩性和次级断裂构造对于Au及各元素的富集(或成矿)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共圈出土壤异常6个,各异常中Au,Cu,As,Sb元素异常套合性较好,各元素曲线在具有矿化蚀变的硅质白云岩中峰值相对其他岩性较大,且Au,As,Sb元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地质角度来看,区域上金多金属矿化主要与地层、断裂构造和侵入岩有关,而起决定作用的是火山活动及火山岩。测区充分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目前地表揭露能有良好的成矿显示,这些成矿有利区域,尤其是深部岩体接触边界附近是成矿的重点和金、铜、锑多金属矿前景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8.
雪峰山-苗儿山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峰山-苗儿山成矿带是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产出集中区,已发现大量的铀矿床、矿点和异常点.笔者对已有的铀矿床进行系统对比分析,按主导成因将矿床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沉积-成岩型、沉积-外生改造型、沉积-热液-淋积型和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环境,划分了4个成矿演化阶段,并分别阐述了各阶段的铀成矿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成矿作用、沉积相、构造、断陷红盆、侵入岩体等与铀成矿的关系,总结出区域铀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9.
“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跨入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4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工程主要分“绕”、“落”、“回”三期,现处第一阶段。绕月探测工程由嫦娥一号卫星、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西昌卫星发射场、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分系统是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的一个分系统,是测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测控系统的USB系统共同完成嫦娥一号卫星在除发射段外的各个轨道段的测轨任务。  相似文献   
150.
"川蔺地1井"是部署在古蔺县大寨乡的一口页岩气地质调查井.旨在通过钻取地层岩心及测录井等工作,揭示川南古叙地区龙潭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岩性、物性、含气性等页岩气基本地质情况.该井钻遇地层情况复杂,上部地层涌水量大、压力高,采用套管封隔引流解决了涌水难题.采用环保型防塌钻井液体系,解决了煤系地层垮塌等难题,满足环保要求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