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556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以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及地球化学等分析,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层序与成岩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序部位具有不同的成岩响应,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微晶方解石胶结、硬石膏胶结、黄铁矿胶结等,湖盆扩张体系域主要发育有铁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等;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有白云石胶结、铁白云石胶结、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胶结等;层序界面附近主要发育溶蚀现象和铁碳酸盐岩胶结现象。层序发育过程中,原始水介质条件及元素富集规律是引起早期成岩响应的主要因素,并对早期的成岩物质组分造成强烈影响;讨论了层序对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a.层序发育控制了原始成岩组分,进而控制后期成岩改造;b.早期成岩作用对层序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后期成岩改造掩盖了部分成岩响应;c.层序界面通过河流作用、沉积间断减缓压实作用、后期成岩流体的侵入作用对成岩演化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2.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pH on larval development in larval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and blood cockle (Arca inflata Reeve). The larvae were reared at pH 8.2 (control), 7.9, 7.6, or 7.3 beginning 30 min or 24 h post fertilization. Exposure to lower pH during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hibited larval shell formation in both speci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larvae took longer to reach the D-veliger stage when reared under pH 7.6 and 7.3. Exposure to lower pH immediately after fertilizat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delayed shell formation in the Pacific oyster larvae at pH 7.3 and blood cockle larvae at pH 7.6 and 7.3. However, when exposure was delayed until 24 h post fertilization, shell formation was only inhibited in blood cockle larvae reared at pH 7.3. Thus, the early embryonic stage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acidified condi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cean acidification will have an adverse effect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bivalves. Although the effects appear subtle, they may accumulate and lead to subsequent issues during later larv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83.
扬子陆核崆岭地区的圈椅墒钾长花岗岩岩体是目前崆岭构造穹窿区唯一已有相对可信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基础的古元古代晚期酸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因此成为了解扬子克拉通核部元古宙早期岩浆事件的代表性地质单元之一。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84.
作者在册亨尾排金矿普查地质填图工作中,于岩架镇高苕一带发现晚三叠世卡尼早期地层.根据岩性特征,将其划为黑苗湾组.本文对该地黑苗湾组的出露与分布及岩石地层特征进行详细介绍,并讨论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5.
遗址资源域分析是研究古代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在山东青岛市东部的丁字湾-鳌山湾沿岸19处史前早期(距今约6200~5700年前)遗址进行了深入的遗址资源域调查和分析。调查方法是参照西方同类研究的做法,从遗址中心出发,向不同方向步行1小时路程,沿途详细考察并记录地层堆积和自然资源分布信息,以及体能消耗情况。在此基础上,并运用泰森多边形分析法,讨论这些遗址获取生存资源的范围,并就人地关系演变得出了如下认识:1)这些遗址中约有13处独立的定居聚落,其中10处位于当时的沿海地带,其余3处位于山地之中,5处沿海聚落还各自拥有另外1个附属性聚落作为季节性捕捞或狩猎的营地,以获取足够的自然资源;2)这13处定居聚落都拥有自己的资源域,大致为从聚落出发1小时路程去圈定的地域范围,面积一般为20~30km~2,半径一般为2.5~3.5km,沿海聚落到达海边的距离普遍不超过1km;3)资源域内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聚落所需大多数生存资源都取自这一范围,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经济模式基本一致,可概括为采捞-狩猎为主的模式,农业的比例较小,作为采捞和狩猎对象的野生动植物主要来自聚落周围的海边和山地中;4)这些定居聚落对生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比较充分的,即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整体是比较和谐的,这应该是该地区史前早期遗址数量众多,从而构成该地区整个史前时期聚落和人口最繁荣阶段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6.
金峰 《海洋世界》2013,(8):62-63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早期作品,也是他以导演身份出品的第3部影片,获得了当年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也可以看作是日本版的《致青春》,但人物关系和故事内容显然要简单和平淡得多,影片唯  相似文献   
87.
《海洋世界》2016,(4):3
正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非洲发现的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属于一种远古猩猩,暗示着1000万年前早期人类与类人猿出现进化分离。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阿尔法裂谷发现了远古猩猩牙齿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大约800万年前。研究小组认为,早期人类和类人猿的进化分离至少出现在1000万年前。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最新证据表明早期人类源自非洲,而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欧亚大陆。这项发现暗示着牙齿化石可能是撒哈拉沙漠发现的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使科学家相信类人猿和早期人类起源于非  相似文献   
88.
89.
氧逸度可以用于定量描述一个体系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地球科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热力学指标。早期地球的氧逸度及其变化趋势的重建,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乃至整个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地球科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目标。锆石提供了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天然样品,几乎是目前研究早期(冥古宙)地球的唯一可靠对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锆石中Ce的含量对其母岩浆体系的氧逸度很敏感,并由此发展出了锆石的Ce氧逸度计。这一技术对认识早期地球的氧化还原状态十分关键。文章对锆石Ce氧逸度计进行了简单介绍,进而对早期地壳和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行了综合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早期地球几个重要圈层(大气圈、大陆地壳和上地幔)氧逸度的演化及相互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
采用短基线集时序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技术,利用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对川西高山峡谷区开展地表多时相、长时序形变监测与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研究。介绍了时序InSAR方法原理,梳理了数据处理流程,分析了小金川河流域雷达可视性,利用2018-11—2019-12共26期的Sentinel-1A历史存档数据开展了流域内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表明: 流域内雷达视线方向的年平均形变速率为-51.12~75.28 mm/a; 依据形变异常分布规律,共判译出4处形变异常区与11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6处隐患点为已知地质灾害点,其余5处隐患点尚不为人知。以隐患点P1(阿娘寨滑坡)为典型案例,开展了长时序监测分析与验证,评估利用InSAR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可靠性,证明了SBAS-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中的优势及有效性,其技术成果在川西高山峡谷区具有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