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湘中—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中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中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纪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的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南东向中部变深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12.
湘南尖峰岭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香花岭锡多金属矿田处于南岭西段中_晚侏罗世形成的花山_西山_香花岭_骑田岭NE向的富碱侵入岩带上,是湘南地区矿化类型最为完整的锡矿区。尖峰岭岩体为矿田内主要的成矿母岩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成岩年龄,笔者对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开展了LA_ICP_MS锆石U_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锆石LA_ICP_MS U_Pb测年获得206Pb/238U年龄介于(158.6±2.3)Ma~(164.8±4.5)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60.7±2.2)Ma(MSWD=0.8),这与香花岭锡多金属矿田的成矿时限(154~161 Ma)相吻合,表明岩体的侵位与区内多金属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_晚侏罗世。尖峰岭岩体的主量、微量元素研究显示,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及成矿元素,富LILE及Zr、Ga等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贫Ca、Mg、P、Eu特征,指示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属于过铝质A型花岗岩(A2型)。综合研究表明,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体与其周缘钨锡多金属矿床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有密切关系。结合区域上已有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香花岭矿区的成岩成矿作用与南岭西段同时代的其他钨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同一岩石圈伸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蒋金晶  何幼斌  罗薇  游国庆 《地质通报》2012,31(7):1094-1104
湘南地区寒武系自下而上依次发育香楠组、茶园头组、小紫荆组。岩石类型主要以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硅岩次之。其中,砂岩与泥(页)岩常构成典型的复理石韵律。通过对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相标志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环境主要为深水斜坡至盆地环境,建立了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其沉积演化。区内寒武纪经历了3次海侵,第一次海侵始于早寒武世晋宁期,结束于南皋期;第二次海侵始于都匀期,结束于王村期;第三次海侵出现于古丈期,至牛车河期结束。  相似文献   
14.
湘南地区“黄沙坪式”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革非 《湖南地质》1999,18(2):84-90,115
“黄沙坪式”铅锌矿是实现湘南地区新一轮铅锌找矿重大突破的主攻类型。本文系统介绍了这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指出了主要找矿标志和优选靶区,并提出了下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湘南队18 a的矿产勘查史说明.从基础地质工作入手,加强综合找矿研究在湘南地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指出该区寻找大型超大型新矿产地,必须加强基础地质、物化探、遥感与找矿模式.以及资料的二次开发等综合找矿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6.
欧阳霖  胡斌 《矿物学报》2011,(Z1):84-85
湘南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中部。南岭成矿带上钨锡矿床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北多钨南富锡;东钨西锡;中部钨锡均富,还伴有钼、铍、铋,从成矿地质历史演化来看,自前寒武纪到燕山期,钨、锡多旋回成矿至燕山期,达到最大程度富集,湘南地区位于南岭中部,于燕山期形成一系列特大型、大、中型矿床,尤以夕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发育。  相似文献   
17.
湘中湘南地区在早古生代时期,由于受海平面变化以及全球古气候的影响,形成了有利于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笔者通过对湘中湘南地区的奥陶纪达瑞威尔中晚期-凯迪早期开展沉积相、岩相古地理和油气地质等研究,结合前人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将该区划分为陆架相、盆地相和陆架边缘相。陆架相主要由砂质板岩、砂岩、黑色页岩和硅质岩组成;陆架边缘相为粉砂-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条带状板岩、炭质板岩和硅质岩等组成;而盆地相为一套炭质页岩和硅质岩组成的黑色岩系,代表了一种平静还原的滞流缺氧环境。该套岩性有机质含量高,具较高的生烃潜力,且分布范围广,是湘中湘南地区达瑞威尔-凯迪阶的富烃沉积区,也是下一步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探的重要层位。  相似文献   
18.
湘中—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中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中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纪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的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南东向中部变深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区域构造成矿分析和成矿系列理论,在分析研究区域地质构造、银矿床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了湘南银矿床成因类型,指出湘南地区存在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Ⅰ)、与一定地质时期和地层单位有关的层控矿床(Ⅱ)和与表生成矿作用有关的风化淋滤矿床(Ⅰ)三大类银矿床;其中I类型银矿床占主导地位,Ⅱ类型银矿床仅在局部产出,Ⅰ类型银矿暂不具工业意义。同时,圈出了东坡-许家山、坪宝、铜山岭-后江桥3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0.
论成矿台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和金 《湖南地质》2001,20(3):161-167
成矿台阶系指同一成矿区,同一成矿系列的同一类型矿床的主要矿体赋存在相应的标高范围内,湘南-粤北地区,铌钽矿床的成矿台阶为640-980m;石英脉-黑钨矿床600-1400m,石英脉一白钨矿床100-400m,矽卡岩型白钨矿床100-860m;浅源重熔岩浆系列铅锌矿床600-1100m,深源同熔岩浆系列铅锌矿床-200-100m,最深可达-700m;石英脉型锡石矿床650-1400m,锡石-硫化物,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锡矿床450-650m,香花岭,界牌岭锡多金属矿床-200-270m,利用成矿台阶新理念,指导上述矿床的勘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探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