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0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1075篇
海洋学   397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福建省滨海度假旅游优化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度假旅游是世界度假旅游的主流类型,伴随着海洋开发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度假旅游发展的条件成熟,滨海度假旅游将成为近期旅游发展的热点.文章在分析福建省发展滨海度假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建省滨海度假旅游优化发展的若干对策,以期使福建省的滨海度假旅游发展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92.
文章在分析海水池塘养殖现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海水池塘养殖对滨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传统分散经营的养殖方式使周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最后从协调养殖生产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使海水池塘养殖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3.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产业经济的提升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滨海旅游业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对沿海地区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文章以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的进程为切入点,分析了滨海旅游业的现状,提倡生态旅游,并提出了滨海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战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94.
南海东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了该区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以及与俯冲方向一致的构造应力场。而印藏碰撞产生的侧向应力传递也影响到该区,控制华南地块向SE方向运动,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NW向俯冲共同作用,使华南地块在SE向运动的同时伴有逆时针旋转。印藏碰撞的SE向应力传递对俯冲产生的NW向水平挤压的抵消作用,使得地震活动性自东向西减弱以及构造应力场P轴方位角顺时针旋转。在这一背景下,区内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海岸带构造升降等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95.
滨海湿地发育于海洋、淡水、陆地环境的过渡地带,河流径流、地下水流、波浪、潮流、当地的降水及蒸发等水文条件,在湿地的形成、发育、演替直至消亡的全过程中都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水文条件是湿地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因素,水文条件控制着湿地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水文条件的变化对我国北方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6.
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现状、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和2008年秋季对珠江口滨海湿地进行了环境现状综合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产力不断下降、湿地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的原因主要为滩涂开发与围填海、污染物排放、养殖污染、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海砂开采和港口码头建设以及水土资源开发等因素。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对策主要有:制定有关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滨海湿地有关技术研究;建立滨海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加大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的力度;加强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97.
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4个时相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料,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1988~2002年,淤泥质滩涂面积增长了13.33%;分形维数从1.0991上升到1.1166,蔓延度指数从76.4426下降到53.1142,表明研究区形状趋于规则,人为干扰程度增大,景观有破碎有上升的趋势,该边缘生境异质性在逐步增强;人类对滩涂的影响增加,逐渐成为影响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98.
日本海洋空间利用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林 《海洋信息》1998,(12):29-30
日本的海洋空间利用已从沿岸的填海造地、公共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发展到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开发渔场、渔港,修建港湾、桥梁、废弃物处理场等。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余暇需求的扩大,不断增设了海洋娱乐设施和海滨空间建筑等。计划今后将建造更多的海上人工岛、大型浮式构筑物,以及新型复合式  相似文献   
99.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数量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该研究基于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中华鲎种群调查,利用中华鲎幼鲎栖息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探讨中华鲎幼鲎对资源利用情况及其与各物种之间竞争强弱,进一步采用种间联结性探究中华鲎幼鲎与各物种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中华鲎幼鲎在底栖群落中属于广生态位物种,其生态位宽度最大(4.252 2);(2)中华鲎幼鲎与各底栖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生态位重叠,其中与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生态位重叠高达0.837 5;(3)中华鲎幼鲎与短指和尚蟹种群动态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种群规模在西背岭和三娘湾地区呈此消彼长状态,自然补充量减少是限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生态位分析表明,中华鲎幼鲎可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示物种,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相似文献   
100.
海草是一类生活在近海区域的高等被子植物,初级生产力高,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之一,具有净化水质、消浪固滩,以及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保护地的功能。无节制的人类活动和频发的极端气象灾害导致近岸海洋污染加剧、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和海草床大面积消失。本文以相关海草床修复生态学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归纳了海草修复需要考虑的因素,梳理了国内外海草修复实践和技术理论方法,提出了利用营养物质、植物激素和物种共生关系等人为促进海草床生长的技术方法,并从法律角度、技术体系、保护体系和科普宣传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海草床修复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海草床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