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杨光  赵占银  王建强 《世界地质》2010,29(4):622-627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烃类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分布和断裂发育特征两种因素控制。早期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烃源岩的分布,形成的是原生气藏;晚期气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有沟通气源(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烃源岩)和圈闭的断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形成的是次生气藏。目前已发现的主要含气构造(哈尔金、大老爷府及双坨子构造)在营城组末期已见雏形,大多数构造定型于嫩江末期,含气构造形成时间早于主生烃时间。伏龙泉构造形成于嫩江时期,定型于古近纪末期。烃类气藏主要形成于青山口—嫩江时期。营城组火山岩和登娄库—泉头组一、二段的碎屑岩储集层是未来烃类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2.
基于遥感技术的龙门山前山带烃类微渗漏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门山前山带含油区与非含油区的岩石、土壤、植被等进行测试,认为烃类微渗漏会造成地表热异常、红层褪色、低价铁富集以及粘土矿化等现象,并对研究区的粘土矿物、Fe3+、Fe2+与烃类的波普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以ETM卫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选择了TM2/TM3、TM3/TM4和TM5/TM7进行比值处理,从光谱数据中直接提取出碳酸盐化、粘土矿化、红层褪色等油气蚀变信息,并在对研究区遥感地质解译的基础上,指出烃渗漏信息异常晕主要沿断裂带分布,特别在不同走向断裂的交汇区域分布面积和强度较大,而在已知油气圈闭区域,信息晕主要呈碎片状或斑点状零散分布,且以低值异常为主。根据烃渗漏异常的分布特征,提取出石板滩、中坝、孝泉、聚源、鸭子河以及邛崃等遥感信息异常区块。  相似文献   
43.
断层输导作用与油气充注作用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震  张旺  曹尚  刘明洁  张威  董冬 《地质科学》2014,49(4):1302-1313
断层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断层的开启及闭合影响到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效率。但油气在断层中的运移与在砂层中的充注存在差异性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一般认为;只要发育断层;其断开的渗透层就会被油气充注;极少关注地层水和石油的压缩特性对充注的影响。本文提出;地下单断层活动时;深部油气在超压作用下以涌流方式难以快速充注进入中浅层被切割的砂体;因此;单砂体至少要存在一条断层作为泄水出口;石油才能通过其余断层充注进入砂体;即单砂体要发育两条及两条以上断层;石油才能注入砂体。在断层静止期;油气通过渗流方式沿特定深度范围断面垂向运移;对油气垂向运移距离影响较小。本文运用4个大型盆地的典型油气藏与断层分布关系讨论了本文观点。该观点对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成藏目标评价有较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4.
山东金亭岭金矿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金亭岭金矿各类微量元素和烃类组分在该矿床不同中段的含量变化以及在纵向上的异常展布和富集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了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叠加异常分带理想模型,得出矿床地球化学异常轴向分带序列确定为: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异丁烷、乙烯、丙烯、Sb(前缘晕)→As、Hg(矿头晕)→Au、Ag、Pb、Zn、Cu、Mn(矿中晕)→Co、Ni、Mo、Bi(矿尾晕),并总结了找矿预测标志,为其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45.
拜仁达坝银锌多金属矿床为岩浆热液矿床,通过分析该矿床不同中段微量元素和烃类组分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异常展布规律,建立了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型。  相似文献   
46.
叙述了氢及其同位素的性质,提出了几种制氢的方案,并通过电解水制氢和在切割上代替氧(乙炔的应用取得的成果,为氢取代矿物燃料而走进家庭的研究打下基础。氢可储存,氢也可在交通上作为燃料,并且没有污染,是未来的重要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47.
48.
烃类气体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并具有复杂成因和来源,同时针对烃类气体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矿产,而需要推广到更多其他科研领域。笔者等采取苦橄岩烃类气体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以广西栗木锡多金属矿为中心,重点围绕矿区各阶段花岗岩、矿体及地表土壤开展烃类气体宏观特征和微观规律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和对比,揭示花岗岩及矿石中烃类气体特征和变化规律,查明在成矿作用影响下烃类气体成熟度提高且通过构造裂隙向上运移,并被地表土壤吸附形成异常的事实,明确了深部隐伏矿体与土壤烃类气体异常的成因联系及空间对应关系,建立了判断稀有金属花岗岩富集成矿的烃类气体特征指标和参数,研究表明,将烃类气体特征作为判断稀有金属花岗岩富集成矿地球化学标志的思路正确且方法可行,并将对今后进一步拓展烃类气体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9.
热解生烃实验是研究油气生成机理与定量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的重要方法.烃源岩热解生烃模拟结果不仅与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素有关,而且与地层孔隙水及压实成岩作用等地质因素密切相关.采用高压流体和高压釜(低压水蒸气)两种生烃热模拟方法对低成熟海相二叠统大隆组(P2d)黑色泥岩进行了热解生烃实验模拟.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孔隙热解实验有利于液态油的生成,不利于液态油向气态烃的转化,并极大地提高了干酪根的生油气潜力,显示了高压液态水、流体压力和孔隙空间等地质因素对烃源岩中有机质热成熟生烃反应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高压液态水的近临界特性有关,近临界特性地层水的参与改变了干酪根热力生烃反应的物理化学行为.推断在实际地质温压(100~200 ℃,30~120 MPa)条件下,烃源岩孔隙中的地层水是一种相对低温高压液态水,具有水的近临界物理化学特性,因此高压流体生烃热模拟实验与实际地层情况更为接近,能更有效地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50.
伏美燕  刘榧  邓虎成  黄婷婷  王浩 《地球科学》2015,40(7):1187-1196
伊拉克AHDEB油田油藏成藏规律对油田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与埋藏史相结合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揭示油藏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的有效手段.利用伊拉克AHDEB油田白垩系油藏储层样品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且通过流体包裹体的显微观察、荧光颜色、单一包裹体的红外光谱和均一温度测定, 结合地质背景对该油田的油充注期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油包裹体以发绿色和黄绿色荧光为主, 少数发浅黄色和黄褐色荧光.油包裹体的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计算的CH2a/CH3a、Xinc、Xstd可划分油的成熟度, 表明存在两种成熟度的油.最后, 根据均一温度测定结果, 结合埋藏史和热史, 认为该油田可能存在4期油充注成藏相关的流体活动: 第1成藏期发生在95.0~96.5Ma, 相当于晚白垩世早期; 第2成藏期为71.0~78.5Ma, 相当于晚白垩世晚期, 第1期和第2期烃源岩排烃规模小, 产生中-重质油, 后期遭受氧化而形成沥青; 第3成藏期发生在14.0~15.0Ma, 相当于中中新世, 处于生排烃高峰期, 为主要成藏期; 第4期发生在10.0Ma左右, 与第3期为多幕连续充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