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2篇
  免费   880篇
  国内免费   1187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475篇
地球物理   571篇
地质学   2967篇
海洋学   497篇
天文学   101篇
综合类   275篇
自然地理   216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41年   1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非均质随机分布对岩石热破裂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健  毕秀国  刘超 《岩土力学》2008,29(Z1):491-494
采用随机固热耦合数学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方法,仅将热膨胀系数和热传导系数作为随机变量,在正态和韦泊两种随机分布下,采用平面应变模型,对热应力引起的岩石热破裂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模拟了岩石热破裂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概率分布形式、分布参数m对岩石热破裂的影响,讨论了岩石热破裂与时间t的关系,温度与参数m的关系,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热破裂率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2.
张玉军 《岩土力学》2009,30(7):2126-2132
将所建立的热-水-应力-迁移耦合模型及开发的有限元程序,由二维分析拓展到三维分析,并从方法论研究的角度,以一个简单的核废物地质处置模型为算例,进行热-水-应力-迁移耦合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考察了近场的温度、饱和度、核素浓度、孔隙水压力、位移、正应力、流速等的分布与变化,认为计算结果符合规律,得出了若干结论:为了精确地模拟放射性核素迁移,就必须将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和核素浓度场进行耦合分析;核废物埋存若干年后将在处置孔壁附近产生较高的压应力;缓冲层内各点的核素浓度达到相对稳定的时间要比温度和饱和度达到相对稳定的时间长得多。  相似文献   
993.
在中高温三轴应力作用下岩石内部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性将发生变化,随着岩石内部结构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声发射现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大试件花岗岩在三轴压力状态下声发射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①随着温度升高,岩石的声发射现象是间断发生的;②花岗岩存在一个开始发生热破裂的门槛值温度,其值为120 ℃左右;③试验温度范围内花岗岩热破裂的声发射现象可分为5个阶段,即岩石原生裂隙整合阶段、热破裂前声发射静默阶段、热破裂声发射阶段、大规模热破裂后声发射静默阶段、二次热破裂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994.
刘峰  朱庆杰  程雨  党旭光 《岩土力学》2009,30(Z2):254-256
渗流场、温度场、变形场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作用,即热-流-固耦合作用。热-流-固耦合问题涉及许多领域,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多孔介质热-流-固耦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对多孔介质热-流-固耦合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和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5.
BTR-4000型地层热物性原位测试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层热物性原位测试仪主要包括液路循环系统、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及电气控制系统等。利用测试仪对某热交换井进行现场测试,得到换热器进、出口循环水温度随时间逐渐趋于稳定,及换热器与周围土壤的换热量随时间基本保持恒定的相关曲线。采用线源和柱源传热模型,结合参数估计法,计算出平均热物性参数分别为:土壤热传导系数λ=2.428 W/(m·K),钻孔热阻R=0.102 (m2·K)/W,及λ=2.164 W/(m·K),R=0.086 (m2·K)/W。通过保证测试时间和准确的土壤比热容等参数,可得到准确的热物性参数,计算结果为地源热泵系统的准确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现代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始皇陵考古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但对是否存在西墓道、阻排水渠位置及阻水效果等问题还不清楚。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区对文物遗存进行探测,对航空全色遥感图像和航空高光谱遥感图像进行数据处理、解释,提取文物遗存信息,发现了封土堆热异常,证实了阻排水渠的存在及其阻水效果,确认了西墓道的存在。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得到的结论完全一致,证实了遥感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太阳能热发电站选址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我国新世纪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太阳能热发电电站位置的合理选择对发电成本有直接影响,涉及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本身、高时空分辨率的太阳能法直辐射分布、土地利用分布、水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分布,以及政策税收等众多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个太阳能热发电站选址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就其中的太阳能直法辐射调查进行了初步试验。本文依据供需时空平衡原则进一步讨论了多种绿色能源互补的大能源系统运筹问题。  相似文献   
998.
热脉冲技术测定树干液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热脉冲技术是生态生理学和森林水文学研究树木耗水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在树木自然生长状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时测量树干木质部上升液流速度及流量,可以简捷准确地确定树冠蒸腾耗水量,同时具有经济可行,测定准确的优点.综述了热脉冲技术的发展历程,对热脉冲方法测定树干液流理论研究、树干液流时空变异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以及单株耗水向林分水平的尺度转换研究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据此,对热脉冲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祁连山东南段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着加里东期中祁连造山带和拉脊山造山带, 其基底为前加里东变质岩系, 在该变质结晶基底岩系中发育着菱形网格状韧性剪切带, 共轭韧性剪切带面对缩短方向的夹角为104°~114°, 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SW210°左右.在中祁连地块金沙峡和化隆地块科却两处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化岩石, 获取变质矿物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405.1±2.4) Ma和(418.3±2.8) Ma.这一年代学结果不仅确定了加里东基底变质岩系中韧性剪切带是加里东造山作用过程中形成,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基底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变形岩石的年代学研究, 精确地限定了祁连山东南段的早古生代火山盆地(或岛弧盆地)、拉脊山小洋盆关闭的构造年代.这为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中盆地关闭时间的确定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生长季树干液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应用热脉冲技术和自动气象站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的树干的液流流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 a的连续观测,对胡杨树干液流日、季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树干液流流速变化曲线呈多峰型。夜间,胡杨同样存在明显的树干液流现象,这主要是由根压引起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7月最高,6月、8月次之,9月液流速率高于5月,10月最小,主要生长期6—8月胡杨日均蒸腾量占整个生长季的70%以上。不同林龄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不同,表现为15龄>25龄>50龄。树干液流量变化与环境因子中气象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液流速率与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 同时给出了依据常规气象因子估算液流速率的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