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7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52篇
地质学   1043篇
海洋学   636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43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张伟  韩雅莉  李平 《海洋科学》2007,31(12):38-42
检测了受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污染的牡蛎的吞噬细胞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脂质过氧化作用等生理生化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牡蛎血细胞的吞噬活力随着TBT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对不同TBT浓度下牡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发现,在较低浓度下(TBT质量浓度<10μg/L),SOD和CAT的酶活力被抑制,随着TBT浓度的增大,SOD和CAT的比活力也随着增大,但当TBT达到较高浓度时,SOD和CAT的比活力开始下降,而过氧化脂质(LPO)却随着TBT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2.
不同卵密度对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诱导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主要研究用70mg/L浓度的6-MDAP(二甲基氨基嘌呤)对太平洋牡蛎的受精卵进行三倍体诱导,研究受精卵的密度对诱导效果的影响,以及诱导后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实验结果表明:当受精卵的密度为4万个/ml时三倍体率最高,相应的孵化率最高,综合来看,4万/ml的卵密度是生产上较好的受精卵处理密度。  相似文献   
43.
有壳变形虫是一类广泛分布在淡水潮湿环境中的根足纲原生动物,具有较窄的生态幅、较短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因此沉积物中保存的有壳变形虫化石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有壳变形虫化石在古湖泊学与人类活动、古水文、古温度、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定量重建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欧洲和北美开展的大量研究已证实有壳变形虫是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示器。我国地域辽阔,生境多样,无论是开展现代有壳变形虫的生态学研究,还是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记录的古环境重建,都有巨大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44.
海南岭壳铜(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迎春 《地质找矿论丛》2008,23(3):209-212,244
岭壳铜(银-金)矿床赋存于白垩纪岭壳村组流纹质角砾凝灰熔岩和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中.目前已发现11条铜(银-金)矿(化)体,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呈现出自东(20线)向西的钾化→绢云母化→强高岭石化、绿泥石化蚀变分带,矿化相应呈现从铜(金)向铜(银)的过渡.根据其对称性的蚀变分带,应加强20线以东的地质找矿;根据成矿元素分形和统计研究发现,Au,Ag矿化具有专属性,即在流纹质凝灰熔岩中寻找Cu,Ag矿,而在花岗闪长岩中以寻找Cu,Au矿为主.  相似文献   
45.
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部的南襄盆地,主要由泌阳凹陷、南阳凹陷和襄樊凹陷组成.该盆地及邻域的壳幔结构主要特点是中部地壳明显比两侧地带厚,而上部地壳和下部地壳薄于两侧;Moho界面起伏较大,盆地中部Moho界面深约30 km,盆地边缘约35 km;Moho界面起伏与盆地呈"镜像关系";地震软流圈顶部在盆地一带表现为凸起"柱状"形态,最浅约70 km.根据该盆地内控制凹陷的断层形态以及泌阳凹陷油气条件,预测该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46.
斜坡非饱和带低渗透岩石结构体风化前锋扩展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则民 《地学前缘》2008,15(4):258-268
非饱和带低渗透岩石结构体风化前锋扩展是斜坡灾害孕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到目前为止,化学风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水-岩比的饱和环境下单矿物及矿物成分单一的碳酸盐岩的风化动力学方面,非饱和环境下的岩石风化研究还主要限于风化产物的特性描述方面。斜坡非饱和带低渗透岩石结构体风化前锋扩展是一种高度复杂的THMC过程。由于在溶解对象、溶解液及溶解过程的水动力-水化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既有的地质材料风化动力学成果为探索这一复杂过程提供了理论储备,但还不能阐明其核心机理。斜坡非饱和带低渗透岩石结构体风化前锋的扩展过程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斜坡灾害孕育的理解,为灾害预报-预警及其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以促进岩石-岩体力学及浅表生水文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发展。  相似文献   
47.
区域成矿研究从简单到复杂,从地表到地壳深部,现在已经向众多学科,纵深领域渗透。壳幔作用是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关注点。本文对壳幔动力作用与区域成矿关系进行探讨,分别讨论了俯冲、底侵、拆沉和地幔柱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影响和作用。初步建立了深部动力作用与区域成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成矿的深部机理和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北山成矿构造背景概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北山地区可划分为星星峡-明水-旱山微板块和敦煌微板块,二者以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缝合带为界.古陆裂解初期的寒武纪浅海具有形成磷钒铀锰沉积矿产的有利背景;奥陶纪洋盆和弧后盆地具备形成海相火山-沉积岩系有关铜锌矿的有利背景,被动陆缘裂谷具备形成海相沉积岩系有关铅锌银矿的有利背景;志留-泥盆纪岛弧火山建造具备形成斑岩铜矿的有利背景;石炭-二叠纪陆内裂谷具备形成火山沉积铁矿、斑岩铜矿、基性-超基性岩有关铜镍矿的有利背景;各单元古陆壳活化重熔型花岗岩具形成钨锡稀有金属矿的有利背景.  相似文献   
49.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进展,集中在混合作用的验证及地幔物质参与对混合作用的影响。从能量、物质运移的角度认识岩浆混合作用,以揭示上地幔、地壳的信息,并为认识区域构造一岩浆演化提供约束。综合归纳了岩浆混合作用主要的研究方法,系统总结了混合作用发生的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已有理论和数据进行简单的数值模拟,合理解释岩脉的不混合特征。作为壳一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阐述了岩浆混合与底侵作用的关系,并介绍了常见的岩浆混合作用岩石成因模型。最后说明了岩浆混合作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0.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 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鸟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一麦拉一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一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