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克山病是中国主要地方病之一,为了探究克山病流行的时空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数理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克山病最典型流行区域——东北地区克山病的时空分布变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1912—1949)的38年间:①在时间变化上,东北地区克山病的年发率为84.21%,季发率为25.17%,主要在冬季流行,流行广度呈上升趋势。②在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克山病主要在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至辽宁省沈阳市一线以东地区流行,形成了一个北部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核心、南部以吉林省延吉县为核心的海马状克山病分布区域。③在环境机理上,东北地区克山病多发于山地丘陵及小型河谷平原的乡村地区,克山病流行区属于典型的缺硒带;冬季气候湿冷、聚落环境封闭、土壤食物缺硒是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克山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说明其发病除缺硒的环境化学性因素外,还与毒素感染的环境生物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2.
膜下滴灌微区环境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膜下滴灌特有的"膜中"、"膜间"、"膜边"、"膜外"微区环境,利用2011—2013年田间对比试验方法获取的5 960个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构建膜下滴灌环境土壤层次、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气温、蒸发综合因素与土壤水盐关系及影响效应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灌区,地膜覆盖与滴灌结合的地表介面灌溉形式下,土壤水盐具有水平方向由"膜中"向"膜边"地表裸露区定向迁移,垂直方向土壤水盐则由下向上层运移且趋于"膜外"边界积累的趋势,尤其是气温与蒸发因素交互作用,推进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在地膜覆盖与土壤裸露区域空间运移,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形成机理,为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地表排放模式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3.
本研究于2009年5月至10月采用液流测量系统对沙木蓼的茎干液流变化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研究表明,6月份树干液流速率最大,白天液流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液流速率与茎粗有关,直径较大的茎比直径较小的茎液流速率高。小于1 m深度土壤水分对液流速率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植物从深层土壤吸收水分有关。此外,在蒸腾作用和液流增加之间还观察到30-130 min的时滞。这些时间滞后与茎的大小和水分条件有关。通过观察,在晴天时,夜间液流/白天液流的值在0.1-0.4之间变化,但是在雨天时会出现比值大于1.0的情况,说明在雨天时,夜间液流会大于白天液流,造成了显著的水分损失。环境因子对液流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分别在白天和夜间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4.
为查明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典型支流水-气界面CO_2和CH_4通量的日变化特征,采用LGR在线分析仪-通量箱法,于2015年9月初在库腹一级支流草堂河回水区开展连续24 h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24 h监测期内,支流库湾水-气界面CO_2通量变幅为-81.642~180.991 mg/(m~2·h),呈"昼吸夜放"特征,均值为17.346 mg/(m~2·h),总体为释放特征;CH_4全天均表现为释放状态,释放通量均值为0.064 mg/(m~2·h),呈"昼弱夜强"变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H_4和CO_2释放通量与风速呈正相关,与表层水温、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浓度呈负相关,说明风速物理扰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控制草堂河水-气界面气体通量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同时,干-支流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水环境(如异重流、水温分层)也与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过程密切相关,但是其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应开展进一步系统观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5.
松新鱼道建设是恢复金沙江白鹤滩库区鱼类生境替代支流——黑水河连通性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其过鱼效果备受关注。本研究以黑水河松新鱼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捕法和射频识别遥测技术(RFID)开展松新鱼道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黑水河松新坝址下游共监测到19种鱼类,其中12种鱼类可以顺利通过鱼道抵达上游河道;(2)鱼道进出口鱼类多样性受到鱼类洄游动机影响呈现季节性规律,非洄游期(12月)鱼道进出口鱼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洄游期(次年3、5月);(3)松新鱼道主要过鱼对象短须裂腹鱼的进口吸引率为31.50%,通过率可达44.44%。利用张网监测数据发现:当水温超过20℃时,过鱼种类和数量随着水温的升高呈递减趋势;当鱼道内流量超过0.50 m3/s时,过鱼种类和数量随着鱼道内流量的增大而呈递减趋势。为识别影响鱼道过鱼效果的关键因素,选取短须裂腹鱼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多因素(鱼道内流量、水温、昼夜节律、pH、湿重、体长等)的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研究发现:鱼道内流量、水温和昼夜节律是影响短须裂腹鱼上溯效果的关键因素;当水温变化范围为14...  相似文献   
156.
肖红 《湖北气象》2006,(2):30-30
目前,住宅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年平均住宅开发面积约为4×108m2,堪称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人在购房时,考虑较多的是房子的价格、结构、质量等因素,对房子周围的环境考虑相对较少,特别容易忽视“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条  相似文献   
157.
东海北部叶绿素a极大值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陆赛英 《海洋学报》1998,20(3):64-75
本文利用《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1986-1992)》的资料着重研究东海北部叶绿素a极大值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等.研究表明,东海北部水动力环境,诸如锋面涡、海洋锋和上升流等等是促成叶绿素a极大值分布变化的重要环境因素.文中特别指出叶绿素a密集区离锋面远近的位置与锋面流速的跃变程度呈现一元线性负相关,可以通过此相关式来估计叶绿素a密集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8.
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对机场大跨度悬挂网壳结构风荷载分布特性的影响,通过在SST k-ω湍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CFD技术对悬挂网格结构进行风洞试验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研究了周边建筑、围护结构、地势高低与支撑结构等不同环境因素下悬挂网壳风荷载分布规律,发现:周边建筑可以对风荷载起到遮挡效果,降低网壳表面风压,遮挡效果随着夹角的增大逐渐衰弱;有围护结构的封闭式悬挂网壳较开放式悬挂网壳存在更大的风压梯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结构承风能力,但对于非规则网壳结构无规律可循,故在实际工程中,需根据情况具体分析;随着悬挂网壳结构所处地势高度的增加,其受到风压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增幅,但当地势变化差异不大时,结构受风扰动不明显;拱梁对结构表面风压分布趋势影响较小,对风荷载起到了遮挡作用,可以降低悬挂网壳结构风压系数值。  相似文献   
159.
Considering that the field is largely unexplored and its importance to aquaculture, outline of oomycetes and fungi parasiting on marine algae wa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15 species of oomycetes, six species of chytrids, 31 Ascomycota species and one species of mitosporic fungi. In natrue, both the oomycetes and chytrids frequently occurred and induced prevalences of disease which could destroy the populations of host plants greatly. However, the parasites in Ascomycota on algae have never occurred as epidemics so far. Som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field were discussed such as performing tests to satisfy Koch''s postulates, investigations of host specificity,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and parasite and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occurrence of a disease, which are urgent in need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60.
Identifying Indicator Species in Habitats Created by Coastal Structur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this paper,three approachs were developed to find indicator species from the habitat created by coastal structures.These approachs consist of a model of species co-occurrence probability,a model of k-environmental factor probability and a composite model.Simultaneously,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Hsinchu Fishing Port of north-western Taiwan.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models,three primary producer species,Ahnfeltiopsis flabelliformis,Chondrus ocellatus and Sarcodia montagneana,were chosen as the indicator species which had the highest co-occurrence probabilities and showed greater tolerance to more critical environment.It is imperative to understand how the three species under particular co-occurring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composition of sessile assemblages in coastal water.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biodiversity,these models are feasible to find indicator species of artificial structures,and to help make it possible to design coastal structures based on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further advanced application in the artificial habitat of coas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