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41.
张英利  王宗起  闫臻  王涛 《地质学报》2014,88(10):1970-1980
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志留世地层主要由灰绿色砂岩和粉砂岩组成,为浊流成因,沉积环境为海底扇。运用LA-ICP-MS U-Pb方法,对早志留世2件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年龄测定,共获得了89组U-Pb有效年龄,获得了地层的物源、研究区区域对比和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资料。碎屑锆石的谐和年龄表明,689~836Ma为早志留世地层的主要物源区,866~986Ma、1055~1463Ma和1708~2490Ma为次要物源区,部分为二次搬运。志留纪碎屑锆石的年龄概率图指出,早志留世可能为岩浆活动的安静期,早志留世之后,库鲁克塔格地区中—晚奥陶世岩石大规模隆升。碎屑锆石年龄和CL图像揭示,新元古代时期发育大量岩浆活动,可能与南天山洋向塔里木板块俯冲相关。区域变质作用同样在碎屑锆石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342.
正稿件编写的一般项目和顺序:中文文题/作者中文和汉语拼音姓名/作者单位中英文全称(含城镇名和邮编)/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作者汉语拼音姓名和英文文题/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包括引论、论证材料、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表。稿件由电脑隔行录排,用A4纸单面印(本刊页面版心为23.5×17cm,42行×44字=1848字,按10号宋体字计)。1.论文题目:问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点,最易引起读者的注目,要简单明了、概括主题,一半不超过20个字。2.论文作者:作者只列出主要参加者,一半不超过6人。多单位作者时,分别按单位用1、2、3……序号在作者姓名后→上角标注。在稿件审查、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部一般只与  相似文献   
343.
344.
凌赟 《浙江地质》2010,(3):58-59
山水古城龙泉,四面环山,中横一水。在水中央,有方小屿,日留槎洲。  相似文献   
345.
郑世红 《云南地质》2010,29(4):420-423
矿体赋存于下志留统变质砂板岩及侵入其中的石英斑岩中,与燕山晚期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有关。水平及垂直分带明显。属低温热液硫化物充填—交代型铜砷矿。  相似文献   
346.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志留世西别河组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允平  苏养正  李景春 《地质通报》2010,29(10):1599-1605
晚志留世西别河组是发育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套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西别河组广泛角度不整合在蛇绿混杂岩、岛弧火山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和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之上,揭示了其下伏杂岩之间的区域构造关联性,是内蒙古中部地区曾经发生过加里东期陆壳增生作用过程的证据。西别河组具有与欧洲老红色砂岩类似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347.
滇西北中甸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滇西北中甸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位于义敦-中甸岛弧带最南端、金沙江断裂带与扬子地台交汇部位,侵入于中三叠统浅变质的砂泥质板岩、泥质粉砂岩及蚀变玄武岩中。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件锆石增生边的年龄分别为35.6±1.4Ma(MSWD=0.36,N=4)、36.7±0.8Ma(MSWD=1.80,N=8),平均为36.2±1.3Ma(MSWD=0.35,N=12),代表了岩浆侵位结晶时代;继承性锆石年龄在413~61.2Ma之间变化,分别代表了早期岩浆侵位和捕获基底围岩碎屑锆石的年龄,反映其多种来源并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结合岩体锆石SHRIMP定年结果、产出地质背景及区域对比,认为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浆侵位于印-亚大陆晚碰撞阶段,是藏东-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带的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喜马拉雅期陆陆碰撞导致壳幔过渡层大规模侧向迁移引起的地幔上涌和中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是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转换带对主碰撞带造山作用过程响应的记录。该认识为深入了解中甸-丽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也确认本区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48.
东昆仑牦牛山组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东昆仑水泥厂地区造山后火山-沉积盆地内形成的牦牛山组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在前泥盆系地层之上,其形成时代的研究对限定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关闭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对火山-沉积盆地内牦牛山组不同层位的流纹岩夹层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缘牦牛山组底砾岩之上的流纹岩(B743-2)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23.2±1.8Ma,盆地西缘牦牛山组底砾岩之上的流纹岩(B820-1)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08.2±2.4Ma,盆地西缘和南缘牦牛山组中上部碎屑岩中流纹岩夹层(B705-1和B656-1)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分别为404.9±4.8Ma和399.6±2.8Ma。它们代表了牦牛山组不同层位火山岩的形成年龄,由此可以限定水泥厂地区牦牛山组形成时间为400~423Ma。上述年代学结果较为精确地限定了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关闭的构造年代。流纹岩中2486~920Ma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发现,说明东昆仑南的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变质基底类似,是晋宁期0.9~1.0Ga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时发育起来的。  相似文献   
349.
满深1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阿满过渡带,走向NNE-SSW,是三维地震解释发现的一条断裂带.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识别出6期断裂,从老到新包括:南华—震旦纪正断层、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逆冲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三叠纪逆冲断层和侏罗纪正断层.中志留世—石炭纪的正断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正...  相似文献   
350.
作物留茬覆盖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快速、准确地获取其不同方式的分布情况对保护性耕作的实施现状监测及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留茬监测方法主要集中于留茬覆盖度估算,而对不同留茬方式识别的研究较少。本文以Sentinel-1 SAR数据为主数据源,尝试探究其对玉米留茬方式的识别能力。利用留茬后向散射模型分离土壤散射贡献和留茬散射贡献,以消除土壤散射贡献干扰。提出融合留茬指数FRI (Fusion Residue Index),结合雷达指数与SAR纹理,分析不同特征组合对留茬方式的识别能力。采用最优特征集进行玉米留茬方式的识别,完成实验区的不同玉米留茬方式制图。结果表明:采用消除土壤影响后的V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FRI和SAR纹理等8个特征的识别表现最好,OA和Kappa系数分别为89.28%、0.84。相比采用消除土壤散射影响前,识别精度和Kappa系数提高了5.44%和0.09。研究结果为Sentinel-1 SAR影像在留茬研究的广泛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