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对天水市水寨滑坡进行地质勘察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研究滑坡的主要特征,分析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影响,并利用GeoStudio计算软件,运用多种稳定性评价方法对滑坡静力和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水寨滑坡属于黄土—泥岩滑坡,经过多期滑动,滑坡物质和滑坡体具有显著地平面分区性和剖面分层性,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运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内因,降水和地震是影响其稳定性重要外因。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未来环境变化会导致该滑坡稳定性降低,在Ⅶ度地震作用影响下该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Ⅶ度强以上地震作用影响下(>0.15 g),该滑坡稳定性大为降低,存在复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2.
2011年贵州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1年1月17日至20日贵州省出现的两次降雪天气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降雪回波强度一般〈30dBz,中心强度普遍在30-40dBz之间,反射率因子的分布梯度不大;但降雪过程中夹杂冰粒的时候,回波中心强度能达到50dBz。降雪回波的顶高一般在7km以下,其中顶高5-7km的情况占到60%左右,发展旺盛时回波顶高可达到8km以上。降雪回波径向速度的等值线比较密集,沿径向梯度变化大。“牛”状回波是降雪回波的一个典型特征,“牛”状回波正负速度中心值的大小与降雪量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风廓线产品的近地面层风向对于预报降水类型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当风廓线产品上近地面1.5km高度的风向由东偏南转为东偏北时,地面冷平流取代暖平流,雨夹雪向纯雪转换,反之,暖平流取代冷平流,则是纯雪向雨夹雪转换,或者降雪减弱消失。  相似文献   
93.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的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的岩石中发育类状构造。研究表明,类状构造由外部圈层和核心砂质团块组成,根据其形态特征和运动学特征,可分为侧向挤压、鞘褶皱横截面和垂向液化升降3种成因类型。结合古构造及古地理背景,对类状构造及相关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进行判别,由于长8—长6沉积时期湖盆处于扩张—收缩转换期,受同期秦岭造山带活动影响,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故认为地震及地震—涌浪作用最有可能形成类状构造及相关软沉积变形构造。鉴于类状构造存在于与深水块状砂岩相伴生的块状砂岩中,近年来被重新解释为砂质碎屑流的产物,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成因及沉积展布关系,对于研究区深水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基于WRF的高原低涡内波动特征及空心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美国新一代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1版本对2006年8月14日的1次高原低涡过程进行了3重嵌套的数值模拟,分析模拟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发现涡度散度在各层次上均存在着正负值区域的相临交替分布,体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并随时间的变化而旋转,由此对高原低涡中的涡旋波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高原低涡中同时具有产生涡旋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的条件,进一步粗略计算了涡旋波切向的移速介于涡旋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的理论移速之间。由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认为,在低涡中心区域,由于较高的涡度径向梯度,同时有较强的辐合辐散,波动表现出以涡旋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混合的特性为主;低涡外围区域中涡度径向梯度大大减弱,失去了产生涡旋Rossby的条件,显现为惯性重力波的特性。同时高原低涡生命期相对较短,波动在圆周上的传播条件不均匀,这说明可能大多高原低涡螺旋形态的发展并不均匀或并不完整,较难形成如同海上热带气旋般比较均匀和完整的螺旋云带。另外,模拟也发现,在低涡成熟阶段,低涡呈现暖心结构,中心区域垂直运动较弱,表现为相对平静的区域。   相似文献   
95.
单螺旋空孔直眼掏槽成腔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祥滨  璩世杰  范利华  王莹 《岩土力学》2008,29(9):2589-2594
采用ANSYS三维非线性动力有限元软件,对单螺旋空孔直掏槽的爆炸应力波传播规律与成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单元有效塑性应变分布图、节点有效速度分布图、节点时间-加速度历程曲线和炸药爆炸体积扩展过程示意图。结果表明,模拟的爆炸应力波是以柱面波形式传递,这与理论上的爆破应力波传递形式相一致,同时还总结出爆破效果与装药孔至空孔的距离相关的结论。整个数值模拟研究实现了掏槽爆破成腔成型过程和压力传播过程的可视化,对预测掏槽爆破效果和优化爆破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6.
2008年以来地图学眼动与视觉认知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图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地图认知作为研究人对地图的感知、学习、记忆、推理和决策的科学,一直以来是地图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作为地图认知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地图视觉认知在相关学科(如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视觉)和新的研究手段(如动跟踪、脑电和核磁)的促进下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动跟踪方法作为地图视觉认知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为地图视觉认知研究的定量化、实用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系统地梳理了2008年以来动跟踪方法在地图视觉认知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并将其归纳为6个发展趋势,分别包括:① 刺激材料:从静态地图到动态交互地图;② 研究范围:从地图认知到地图空间认知;③ 实验环境:从实验室环境到真实环境;④ 地图维度:从二维地图到三维地图;⑤ 个体差异: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⑥ 研究目的:从规律探究到实践应用。本文最后总结了未来研究面临的挑战、难点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期望能在地图视觉认知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帆蜥鱼、金色小沙丁鱼、飞鱼、竹荚鱼、鲐鱼、小公鱼属、圆鲹属以及不可辨别的鱼类与虾类,其主要饵料生物为鸢乌贼(%IRI=45.21),其次为金色小沙丁鱼(%IRI=21.36)和帆蜥鱼(%IRI=13.72);(2)空胃率与平均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空胃率在春季时会达到顶峰(37.9%),秋季时最低(16.7%),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平均饱满指数也在春季达到最高值(0.33),随季节下降并稳定于0.1,空胃率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饱满度指数在性成熟度Ⅰ期与Ⅵ期均呈现高值(1.18、1.04);(3)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随叉长组基本在1.52—1.72之间变化, 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4)营养长度(NR)较高,说明其摄食的饵料成分多、氮来源较复杂,基础食物来源(CR)和生态位总空间(TA)的冬季指标值近乎夏季指标的两倍;通过δ15N稳定同位素法计算大金枪鱼的平均营养级为4.73。总体上,南海海域大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和鱼类为食,其摄食习性与季节和个体发育相关,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营养位置。  相似文献   
98.
人口地图是人们认知人口分布规律的重要工具,而不同尺度的人口地图造成了读图者对于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的认知差异。本文通过动跟踪的省、县(市)不同尺度下人口地图认知实验,选取注视点数、注视时间、正确个数等动参数,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并结合热点透视图,从空间分异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人口地图对于读图者的认知影响显著,读图者对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人口数量进行认知时,县(市)级尺度人口地图提供了更丰富、直观的空间分布信息,利于读图者对于人口空间分异规律的把握,平均注视点数更小,平均注视时间更短,每道题回答正确的被试个数更多,认知效率更高。本研究揭示了尺度对人口地图的认知影响规律,为多尺度人口地图制图设计与表达提供理论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99.
西泉水库作为哈尔滨市第二水源地,事关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而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则是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估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能为水库生态系统健康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设置13个采样点,对库区和入库河流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采样时间为蓝藻水华易发的7月和8月.经镜检,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169种,其中绿藻门最多,83种,占总种数的49.11%;硅藻门次之,47种,占总种数的27.81%;蓝藻门15种,占总种数的8.88%;隐藻门最少,仅有2种.浮游植物丰度在10.92×105~88.44×105cells/L之间,均值为51.6×105cells/L,以8月的3#采样点最高;生物量在2.61~22.44 mg/L之间,均值为10.37 mg/L,以8月的5#采样点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在2.46~4.69之间,均值为3.33,以7月12#采样点最高.研究水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以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阿氏席藻(Phormidium allorgei)和游丝藻(Planctonema sp.)为主.同时,典范对应分析表明:1)既将西泉水库库区和入库河流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展现了同一生态系统内的月份变化趋势,说明西泉水库库区和入库河流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异质性显著;2)库区内河流入库口处、库心和大坝口处浮游植物群落梯级差异显著,入库河流区水质明显优于库区;3)氨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是影响浮游植物种群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认为,西泉水库水体总体上已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并存在进一步富营养化的风险.建议水库管理部门建立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估预警体系,配套相应的水生态管理制度,并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等生态治理措施,以确保哈尔滨市供水水源安全.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